千年科举探幽
千年科举探幽
探索·发现
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废止了100年,却被西方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它究竟是怎样的制度,当今的人们又该如何评价它的是非功过呢?
3000多年前,为治理庞大的帝国,选拔官员和人才成为历代中国帝王最操心的大事。除世袭外,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举荐。
然而,世袭和举荐的公正性总是不能令人信服,以至官场结党营私、贪腐舞弊之风盛行。
公元7世纪初,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场变革终于出现了。推动这场变革的人,是历史上名声并不太好的隋炀帝杨广(图1)。

(1)隋炀帝
对科举起源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应该以进士科的创办作为起始的年份,也就是隋炀帝大业元年。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
考试科目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是在规定时间里举行的固定科目的考试,制科是皇帝临时设定科目的考试。
科举制度重才学而不重门第,把读书、科考和做官统一起来。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种公开、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所以在一开始起到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成为读书人奋发学习的巨大动力。
隋代的科举制还是雏形,学生参加考试要受出生门庭、官员举荐等限制,但它的创建还是大大削弱了官僚贵族世袭的特权。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取消了考试资格,为普通百姓敞开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大门。
有一次,唐太宗站在大雁塔上,看着前来赶考的举子们,非常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意思是所有的人才都被我笼络住了(图2)。

(2)唐太宗李世民
但科举制在唐代也仅仅只是确立,当时真正受重视的是皇帝临时设立的“制科”。
一些才子考试因为不对考官的口味而不得志,韩愈多次在“制科”考试中失利,一连考了4次才得到认可。
杜牧的经历更让人啼笑皆非,考试之前,杜牧将自己的新作预先送给考官看。考官看后竟然说:你的诗写得相当好,可惜送来迟了,前3名已经有人,你只能委屈当第4名吧。
考试还没有开始,名次却被预定好了。这样一来,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性就不能不令人怀疑了。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科举考试公平性方面作出重大改革的是宋朝。
宋太宗开始实行“糊名制”。糊名就是把卷首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便于识别考生身份的内容封盖或裁去,让考官无从知道自己所判卷子的考生是谁(图3)。
相关阅读
-
风云人物
科技人生 2008年1月中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三次大范围降雪,此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灾害。 20世纪
-
师夷——蓝色角逐(一)
见证·发现之旅 背景介绍:道光、咸丰、同治三代,是清朝内外交困、受外国帝国主义蹂躏、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期间,外国侵略者的铁船载着洋枪洋炮,沿中国海岸线从广州一路北上;
-
横杆下“钻”过去的跳高
科技之光 跳高历来被称为“失败者”的运动,每次都以运动员碰掉横杆而告终。但曾经打破世界纪录的跳高健儿却又都是无限风光的“成功者”,他们的矫健身姿和巅峰成绩永载跳高运动的史
-
幻灭——蓝色角逐(二)
见证·发现之旅 140多年前,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的蒸汽轮船“黄鹄”号诞生(图1)。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第一个独立制造的大型产品,它是真正的“中国制造”。因此,说它是晚清“自强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