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道——于丹《论语》感悟(3)
治世之道——于丹《论语》感悟
于丹感悟:以道德而建立治世的体系,是孔子一再坚持的德政的理想。中国的文人是学而优则仕,真正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要能够为国家、社稷、百姓做点事情。中国太多太多所谓的文人,只不过是失意的政治家,而太多的政治家只不过是得意的文人。
先劳而无倦
在《论语》里面,问政的言论很多,孔子的回答也很多。其中,孔子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治世为政一定要做到勤勉尽责、忠于职守。儒家的这种思想影响了无数代人,在许多人身上都有体现,其中也包括苏东坡。
子张问政,老师的回答只有八个字,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一个人做官,在安闲的时候,心中不要有任何倦怠之意,时时要让自己是勤勉的,努力的,工作着的;行之以忠,在推行政令,做事的时候,要保持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做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就够了。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老师先说了四个字,先之劳之。说你要想管理好一方水土、老百姓,肯定要做点事,修道路、修房屋这些基本的市政建设,大家挺劳苦的,那不要紧,你身先士卒,你先去做到这些事情,这叫先之劳之,老百姓就不以为疾苦了。因为你很勤政,大家愿意来跟你一起做事。子路觉得太简单了,说请益,你再给我多说点啊?老师也很吝啬,多说了俩字,无倦。就是坚持这么做,不要懈怠。不要取得一点政绩就居功自傲,心就倦怠下来,要保持无倦,一直前行。
很多地方官在当时的政治秩序中是无安可居的。所以只有居危者思危,居安者思进,才能够让政治秩序在勤勉之中保持一种平静的态势。孔子这样一种道德理想,这样一种勤奋的、清廉的理想,在太多太多中国文人的身上都有体现。
文人苏东坡从密州迁到徐州,正赶上大水泛滥,洪水已经在叫曹村的地方决堤了,并且直逼徐州城,城里面一些富人纷纷逃出来,想要躲避洪水逃荒去。苏东坡拄着手杖出城,对所有的人讲有我在,洪水绝不至于冲垮了城池,请大家都回去吧。大家回去以后,他又拄着拐杖到了驻城的军中,他说,现在请大家一起来为百姓做事,赶快筑堤保护这座城。接待他的头目很感动,说太守,你不怕道路泥泞,这么高的年纪拄着拐杖亲自来到这里,我们大家又何敢辞命!于是所有人穿着短衣,光着脚,扛着工具,一路冲出来,筑起一个东南向的大堤,保住了城池。我们现在说起苏东坡,都知道他是一个卓越的文学家,一个大文豪,其实这些人在历史上,还是有政绩的。在中国文化中,受道德濡染越深,他在从政的理想上,就会越坚持德政这种本体思想。
尊美而弃恶
相关阅读
-
幻灭——蓝色角逐(二)
见证·发现之旅 140多年前,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的蒸汽轮船“黄鹄”号诞生(图1)。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第一个独立制造的大型产品,它是真正的“中国制造”。因此,说它是晚清“自强运动”
-
横杆下“钻”过去的跳高
科技之光 跳高历来被称为“失败者”的运动,每次都以运动员碰掉横杆而告终。但曾经打破世界纪录的跳高健儿却又都是无限风光的“成功者”,他们的矫健身姿和巅峰成绩永载跳高运动的史
-
师夷——蓝色角逐(一)
见证·发现之旅 背景介绍:道光、咸丰、同治三代,是清朝内外交困、受外国帝国主义蹂躏、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期间,外国侵略者的铁船载着洋枪洋炮,沿中国海岸线从广州一路北上;
-
风云人物
科技人生 2008年1月中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三次大范围降雪,此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灾害。 20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