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精选散文:昔日,孤独的少年和尚

2022-08-23 16:45:53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芭蕉树下的背影,一 大唐天宝年间,一个年约七八岁的钱姓小孩,跟在一个老和尚的身后,从湖南零陵的北门出发,沿着江边的古道,走到十里之外的老埠头。望着滔滔江水,小孩眼里充

芭蕉树下的背影

 

大唐天宝年间,一个年约七八岁的钱姓小孩,跟在一个老和尚的身后,从湖南零陵的北门出发,沿着江边的古道,走到十里之外的老埠头。望着滔滔江水,小孩眼里充满了好奇。之后,一条渡船把他们渡到彼岸。老和尚带着孩子沿着古道继续行走,平平仄仄地来到了附近几里路外一个叫岐山头的村庄,那里有一座名叫书堂寺的寺庙。彼时的书堂寺已经式微,日薄西山,在香火中苟延残喘着,但毕竟还有几个僧人守着。而从零陵来的这位老和尚又跟寺庙的老方丈很熟,见面之后,便把孩子托付给对方,让孩子在书堂寺做小沙弥。

这个老和尚名叫惠融,是一个云游和尚,也是一位书法家,擅长楷书,师法欧阳询。小沙弥是他的侄孙,也就是后来的怀素。怀素因为父母前几年相继亡故,在家无所事事,因为羡慕伯祖的闲云野鹤,忽然萌生了出家的念头,便央求伯祖成全自己。而惠融禅师交往甚多,且十分喜爱这个侄孙,见孩子无人管教,于是就把他从零陵近郊的家乡带到了这里。

若干年后,怀素与一个比自己大四岁、名叫陆羽、字鸿渐的人成为了好友。这个陆羽原本是一个弃婴,但在大唐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个性怪异,不慕功名,擅长诗词,对茶研究特深,世称“茶圣”。

我曾多次去到岐山头村,就是为了寻找怀素的踪迹。岐山头村离湘江不远,在一个斜着的山坡上。那里有低矮绵延的山冈,颇为宽敞的田丘,还有星罗棋布的农舍,高大挺拔的古树,以及一丛丛的竹林。陌生人进去,会引起一阵狗吠,而村民们会投来友善的目光,让你想起久违的淳朴。在田垄中间,临近沟渠边,耸立着一座七层矮塔,暗喻七级浮屠。绕塔观察,发现塔身镶有功德碑,铭文记载,该塔建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 年)秋。可以说,在永州诸多的古塔中,它只是一个年幼的孩子。但是,它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剑指蓝天的孤独,宛如当年那个几岁的小沙弥,在这里的孤单背影。

刚出家的怀素,被安排抄写经书,并跟老方丈学习梵文。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是刻上去的,不易被磨灭。书堂寺是怀素的发迹福地,跟着老方丈学习,本来只爱草书的怀素,梵文也有了可喜的成就,甚至到了可以翻译佛经的水平,后来还得到了同姓前辈钱起的称赞:“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当然,怀素从长老那儿学到的知识不仅仅限于梵文,还包括认字、习文、作诗,等等。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怀素不可能与当时那么多的著名文人交往。即便勉强交往,也会贻笑大方。

遗憾的是,尽管老方丈修养很深,无奈已风烛残年。不到几年,就如花凋谢。屋漏偏逢连夜雨,据说老方丈去世不久,书堂寺又遭遇火灾,导致香火中断,大家树倒猢狲散,自寻出路,十几岁的怀素又从老埠头渡过湘江,沿着古驿道回到了零陵城。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