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精选散文:昔日,孤独的少年和尚(2)

2022-08-23 16:45:53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芭蕉树下的背影,怀素虽然在书堂寺只待了几年时间,但留下了不少传说,以至于后人前来寻迹。在怀素离开书堂寺两百多年后的大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 年),一位名叫沈

芭蕉树下的背影

怀素虽然在书堂寺只待了几年时间,但留下了不少传说,以至于后人前来寻迹。在怀素离开书堂寺两百多年后的大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 年),一位名叫沈辽的官员被免职流放到永州,在这里待了三年。沈辽是一个擅长书法的诗人,曾到书堂寺寻访怀素踪迹,写有一首《书堂寺》诗:“苍山古木书堂寺,北下湘川百余步。谁云往来倾世界,至今人道安禅处。岂无惊蛇与飞鸟,后来那复知其趣。我身不知今是不,空记名称你常住。”诗文收入他的《云巢编》卷三,宋代有人编辑《沈氏三先生文集》,浙江省立图书馆藏有明覆宋刊本,目录上“书堂寺”三个字下面有一行小字標注:“藏贞故栖也。”故栖意为旧居,藏贞就是怀素。沈辽到书堂寺走访之后,就把书堂寺定为怀素故栖了。

零陵古城曾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地方。

唐代佛教发达,开元年间,零陵城内及近郊共有大大小小寺庙十余座,其中以法华寺和由三国东吴著名将领吕蒙故宅改建的龙兴寺最为出名。而东门城外一里的地方,曾有一座破败的小庵子,隔着城墙紧邻法华寺,方向相反,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法华寺坐东朝西,俯瞰城区,览潇水送晚霞;这个破败的庵子坐西朝东,面向城外。由于它规模很小,而且破破烂烂,近乎坍塌,香客寥寥无几,也就成了法华寺的陪衬。当时的庵中只有一个老和尚和两个小沙弥,加上新“转学”来的怀素,总共才四个人。

怀素虽是最后进庵的,但他悟性好,凡事勤为,由此深得老和尚的喜爱。尤其是他那一手书法,更令老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允许他在庵院内外的墙壁上随意挥洒。老和尚圆寂后,两个小沙弥也走了,这样一来,只剩下一个怀素,守着破败的庵子。

这时候的怀素,已届成年,因为孤独寂寞,他又爱上了饮酒,常常一醉方休。从此,书法和酒,就成了他一生的最爱。

为了专心致志地练习书法,怀素将寺庙的一切戒律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兴趣来时,他常常废寝忘食,庵内的墙壁、屏风、门窗,乃至供桌、地板,都成了他练字的“纸”。在这些地方练字,最损毛笔,庵子断了香火,没有香客施舍和捐助,怀素也就断了生活来源,别说买笔和纸,就连一日三餐有时候也成了问题。没办法,他只好进城去帮别人干活,以求换口饭吃,或者换得笔、墨、纸。怀素个性独特,举止有些怪异,他帮别人干活,不管多脏多累,从不索取酬金,只求大肉大酒吃喝一顿,然后乘着酒兴在别人家的屏风或墙壁上挥洒题字。这样一来,不仅练了字,还省去自己花钱买纸的烦恼。

某日,怀素在城内一酒楼饮酒时,听说近郊有一个农民习惯用针在蕉叶上记事,于是就联想到以蕉叶代纸练书法。破庵背倚东山城墙,前面是低缓的山坡和广阔的田野。庵前本来就不少芭蕉树,怀素就将它们分蘖出来进行扩大种植。经过几年努力,怀素种了近万株芭蕉,以至庵内外芭蕉成林,越长越茂。怀素就采摘蕉叶来练字,暂时免去了无纸的烦恼。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