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大海第一鱼
大黄鱼的故事

一次诗友们的采风活动,有幸认识了一位在大陈岛养殖黄鱼的企业家,他说要把大陈岛的黄鱼打造成“国鱼”,我为此疑惑,脱口说了句:“你是在做梦吧,可能吗?”
我清楚,凭黄鱼是“大海第一鱼”,台州海域黄鱼的品质,打造成“国鱼”——国家级名牌产品、国宴用鱼,不是没有可能。只是,现有的规模不够,凭养殖,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吗?
我陷入了对黄鱼的回忆和遐想中。
在台州,只要一说起黄鱼,就会在脑海中蹦出“野生大黄鱼”这样的概念,继而就会有那种既羡慕又惋惜的感叹:“好吃,可惜吃不起了!”
野生大黄鱼,就是那种有着金子般黄灿灿的色泽,肚子小,嘴巴像涂了口红,身体和尾巴苗条修长,集群在浩瀚大海中自由自在地遨游着的黄鱼!
追溯中国渔业发展史,处于中国黄金海岸线的东海边,2500 多年前就有捕捞黄鱼的历史。人们都知道,在号称传统的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中,黄鱼排名最前面,并且称得上是“大海第一鱼”。这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说法。
其实,人们大多只知道广义的“黄鱼”,而黄鱼却因“血缘”相近,组成了庞大的七兄弟家族,它们分别是大黄鱼、小黄鱼、梅童鱼、黄姑鱼、鱼、黄唇鱼和毛鲿鱼。这七兄弟,形状和肤色基本相当。你若不是专业的,就很难分清哪是老二,哪是老四和老六。
现有的海洋资源,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过度捕捞后,东海海域主要鱼类尤其是野生大黄鱼,资源几乎枯竭。即使你走进台州现有的水产品交易市场或者农贸市场,所见到的大黄鱼,大多是色泽淡黄偏亮、鱼肚鼓胀、身材臃肿、尾巴短兜的“胖墩儿”。看到这样子,你就会想到那吃了睡、睡了吃的圈养猪,一副缺少锻炼、臃肿不堪的傻瓜样!你会不假思索地从嘴巴里蹦出“养殖的”!
野生大黄鱼,你在哪里?
在台州,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野生大黄鱼几近绝迹。
要真想吃到从大海里直接捕捞上来的野生大黄鱼,对一个普通市民来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除非你是个腰缠万贯的大佬,钱多得花不了,才会去弄条野生大黄鱼吃吃。对一个农村劳动者来说,想吃一顿野生大黄鱼,无疑是挥金如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你可知道,就在2021 年4 月20 日早晨,象山县渔山岛一位渔民,意外捕捞到一条5 斤多重、被称为“海上土豪金”的大黄鱼,转眼,这条野生大黄鱼就被人以2.5 万元的价格买走了。
大黄鱼,浙东沿海著名的鱼种之一。它,身穿金黄色的盔甲,有着秀长椭圆、侧扁的身体,背缘和腹缘呈长弧形,尾柄细长向后如张开的小折扇。它,既不像鲤鱼、鲨鱼那样桀骜不驯,也不像八爪鱼、鳗鱼那样缠绵悱恻。那身材、那神态、那色彩,不仅有一种沉稳的王者风范,还有一种宛若仙子般的典雅和楚楚动人。这种喜怒哀乐未形于色、富贵而不失雅致的大家闺秀气质,令你油然生起一种器重它,而又想亲近它的感觉。它,肉质鲜嫩,含钙量高,是沿海百姓首推的大补珍品;是每年除夕用于谢年,大暑节用于祭海龙王的首选供品;也是历代官宦宴请朝廷大员,渔家馈赠亲属朋友,招待珍贵客人的海产佳肴。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