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人生需要信念
梦回先遣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这样一个连队,毛主席亲自下达命令,彭德怀、王震司令员亲自组织指挥向藏北高原进军,为解放阿里建立卓著功勋。全连136人全部荣立一等功,在军队历史上至今没有第二个连队获得过如此殊荣。
这个连队,就是军委命名为“进藏英雄先遣连”的新疆军区36127部队一连。
我有幸成为先遣连的一个兵。
走进先遣连
人生的机遇是可遇而难求的。
1978年12月,我告别爹娘和乡亲,跟随接兵排长李世春从长沙坐闷罐车一路西行七昼夜到达西域吐鲁番,之后再改乘军用卡车翻越天山,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到达喀喇昆仑山脚下的边防某师36127部队。数万里,近20天的旅途一程比一程遥远,一程比一程艰辛,让我这个从没出过家门的毛头小子真正体味到了“西出阳关无故人”“风沙漫漫黄满天”的苍凉与雄浑。
我会分到一个什么样的连队?正思虑之时,时任副连长的朱自昌和四排排长宋林国把我接到了一连。此时已是傍晚时分,我被分到了四排十二班,一间约16平方米的土砖房,整整齐齐排满了12人的床铺,大家来自四川、江苏、陕西、甘肃、河北、新疆等地,真正的“五湖四海”。
第二天,苞谷面窝窝头早餐后,连长张宏、指导员吕玉星带着我们参观简陋的连史室,这时我才知道,我已走进了闻名天下的“进藏英雄先遣连”。
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第一次正式阅读了这个浸透鲜血和荣耀的英雄史册。
新疆解放后,解放西藏成为当务之急,毛主席指示,组建向藏北进军的先遣部队,原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奉命组建为进藏先遣连。1950年7月,经彭德怀和王震司令员批准,由团保卫股长李秋三率领汉、藏、回、蒙古、锡伯、维吾尔、哈萨克7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兄弟连,从南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而此去的目的地阿里地处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腹地,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含氧量不到平原的40%,是高原的高原、屋脊的屋脊。“先遣连”在没有向导、没有道路、没有完整地图的情况下,勇敢地向着藏北阿里挺进。部队行进在“生命禁区”的荒原,进入冬季后,后方补给中断,到达海拔5100米的扎麻芒堡,官兵靠嚼马料度日,-50℃的严寒以及饥饿考验着勇士的意志。李秋三带领官兵一镐一镐挖地窝子,大家虎口震破,血染镐柄,一天难挖一筐土。他们便生火烤地,边烤边挖,“钢钎撬、牛角铲,一层层剥、一间间垒”,最后硬是挖出41间地窝子、249米交通壕、9个防御掩体,垒出8座马棚、2座碉堡。从此,阿里荒原上,有了人民共和国第一座军营。之后大家捡柴打猎,艰难地度过漫长的冬季。正当官兵们坚挺地与严寒、缺氧、饥饿抗争之时,万恶的高原疾病又向他们袭来,这种由于高寒缺氧造成的综合征及肺水肿、脑水肿,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1951年元旦之后在连队大面积流行,全连80%以上的人病倒。先是战马死亡,后又不断吞噬人的生命,这些从“三五九旅”一路走来身经百战的共和国功臣死的死、伤的伤,仅1951年3月7日这一天,全连一共举行了11次葬礼。但是,死神并没能阻止勇士的脚步,他们高唱着“挺进、挺进,向西藏、向阿里、向边疆进军,早日解放那里的穷苦奴隶……”的战歌,在寒风刺骨、雪裹冰封、飞沙走石的缺氧高原艰难跋涉数千公里,先后征服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面对反动头人要将解放军困死在阿里高原的疯狂叫嚣,官兵们以地窖雪窝挡风避寒,用麻袋兽皮缝衣做鞋,靠射猎采食维持生存,孤军坚守9个多月,粉碎了敌人的各种阴谋,将五星红旗牢牢插在藏北高原,为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全境立下了头功。李秋三等63个官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1951年,西北军区报请军委授予该连“进藏英雄先遣连”荣誉称号,给全体官兵各记一等功一次。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