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人生需要信念(5)
梦回先遣连
“先遣连”精神对我的启迪教育和激励,使我受益终身。我不仅出色完成了边防施工任务,还在昆仑高原两次考入军校深造。1986年,我从南京政治学院毕业后,又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回到了“高原劲旅”,继续履行我边防军人的使命。直至1991年,组织将我调回到了湖南省军区工作。回到内地,条件变了,任务变了,但我依然是先遣连的兵,先遣连的精神永远不能丢。1996年,率轻舟连赴洞庭湖抢险救灾,我置生死于度外抢救岳阳钱粮湖遇险群众,湖南省委省政府给我记一等功一次。因工作成绩突出,我还数次被评为原广州军区先进人武干部和先进机关干部。2003年,我又在组织关怀下转业到长沙市公安局工作,先后分管了纪检、监察、督察、审计、交警、治安、特警、警务保障和监管等多警种工作,业务不熟,我便苦钻苦学,虚心求教,得到同志们的接纳和认可,这些年来,组织上又给我数次记功,并评为维稳功臣,领导赞扬我军人作风没有变,同事们夸我像“老黄牛”。这一切的一切,源于我是先遣连的“后代”,每遇到难题和意志有所松懈时,我脑海里就浮现李秋三等先遣连英雄的事迹和身影,我必须当“硬骨头”,必须有精神风骨。所以说,“先遣连”精神指引我走南闯北,并将影响教育我的整个人生……
先遣连的战友情
先遣连让我魂牵梦绕,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战友之间的那种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生死真情。他们136人肩负着藏北阿里的先遣任务,徒步跨越数千公里、冰封雪冻、狂风肆虐的无人区,身上冷了,互相抱着取暖;有危险了,个个迎面向前;有困难了,舍命相助。出發前,王震司令员拿出毛主席在西柏坡送给他的四支“救命药”盘尼西林送给了先遣连。1951年春节前后,高原疾病使得先遣连天天有人死亡,有时送葬的路上都在死人,每一个战友牺牲前,李秋三都想到用那4支盘尼西林救人,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个病号都坚决拒绝使用,坚持要把“救命药”留给战友……正是这种“爱战友胜过爱自己”的高尚情怀,使先遣连永远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坚强战斗集体,任自然环境有多恶劣,任藏北反动势力有多顽固,都只能被先遣连踩在脚下。
这种义薄云天的情怀在先遣连一代一代传承着。
我到先遣连后,首先面临的是个子小、体质弱与高强度军事训练的挑战,尽管我身上有着湖南人“不信邪、霸得蛮”的性格特点,但当时难以完成队列、单双杠器械、翻越高低墙独木桥等训练课目,为此我急得茶饭不思,睡觉不宁。有天凌晨4点多,我就到器械场练单杠的引体向上,没练几下就练不动了,正为动作不得要领而着急时,排长宋林国将我的屁股托了一下,并在单杠的另一侧给我示范,手怎么伸、臀部怎么收缩、腿怎么抬,点点滴滴入脑入心。40年过去了,我至今记得天上挂着星星,风中透着凉意,身上涌着暖流的那个夜晚。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