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中国会馆文化的兴起与没落(3)
民国风物
民国后期,大力推行私塾的现代化改造,民国教育部在保留私塾的前提下,对私塾做出了改良性的规定。比如规定私塾基本课程为:一、国语(包括读书、作文、写字);二、常识(包括社会、自然、卫生);三、算术(包括笔算与珠算);四、体育。
民国,是私塾的最后一站。像一位仗剑独行的侠士,远远地从上古一路奔涉,在终点,歇歇行踪,掸掸衣襟上的尘嚣,打点已毕,起身离座,回首一笑,向来处去。塾,是儒家的末路英雄,那些侠之大者衣上花香,夹着酒痕,风骨虽已不再,却还是风度不失,虽败犹荣的胜者,在时间之外,供养并继续供养着一个民族的人格营养。
会馆
1924年,中国通俗小说第一人张恨水的成名作《春明外史》开始在《世界晚报》上连载,作品受到热烈的追捧,很多读者为了先睹为快,居然每天下午到报馆门口排队等候当天的报纸付印,而且是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风雨无阻,无一日间断,一举成就了张恨水“中国鸳鸯蝴蝶派小说鼻祖”的地位。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宣武门南面的“宣南会馆区”。1930年,张恨水的另一部鸿篇巨制《啼笑姻缘》,故事同样发生在这里,那样精巧迷醉的故事,无非是作家每日里耳濡目染的常态生活。那时候,张恨水就住在宣南会馆区的“潜山会馆”,熟悉他的人应该知道,他是安徽潜山人。
“宣南会馆区”是民国中期的一个特殊产物。
满族人打马进北京后,实行的是“旗民分城而居”,汉人没资格与满人同居北京城内,于是便沿着北京城的九大城门形成了密集的居住区。当年的士子们与朝廷接触最多的部门自然是掌管科举的礼部,而礼部又离宣武门最近,为了“办事方便”,众多的汉族士子便在宣武門外结舍而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以文人为主的居住群体,史称“宣南会馆区”,由此作俑,全国各地渐渐都在通事处开建乡风乡俗的会馆。
会馆是清朝中叶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半旅馆式的公益性居处,多为同籍旅居异地的乡党出资兴建,供同乡或同业聚集寄居的住所,以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最早是商馆,由游商各地又财力雄厚的商家们兴起,后来是供进京赶考的士子暂居备试的“试馆”,再后来,便形成了主要以地域划分为主的会馆了。这种会馆只要是同乡人便可免费人住,多以慈善救济帮扶为主,成为异乡人梦里盼归的天堂。用一间房子就想锁住故乡,这错觉真的太美了点吧?
1831年,浙江人周福清进京赶考,就住在宣武门外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后来钦赐翰林,从此步入仕途。八十年后,他的孙子周树人也赶来这里,在绍兴会馆里写出了一篇篇震撼民国的坚硬文字,《呐喊·自序》中说,绍兴会馆“有三间屋,相传往昔曾在院子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高不可攀了……”“大风撼屋,几不可睡”。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