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中国会馆文化的兴起与没落(4)
民国风物
著名的教育家、鲁迅的同乡蔡元培,在1891年赶考时也同样住在绍兴会馆。“民国红人”胡适,美国读博归来任教北大期间,则住在绩溪会馆,他是安徽绩溪人,最初几年,胡适尽管撰文或社会活动频繁,绩溪会馆却给他无尽的温暖。毕竟即便是远在京师,也要有落叶归根的感觉才踏实。
当时,北京有会馆超过一千所,小的会馆只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大的会馆则由十几个跨院儿组成,内有亭台楼阁,可容纳数千人团拜、聚会。当时的会馆有三个等级,省级、府级、县级。湖广会馆是宣南会馆区最热闹的地方。园中竹木荫浓,花草繁盛,并堆有假山、太湖石等,成为京城人文一大胜地。每当华灯初上,静谧的湖广会馆便热闹起来,这里是旅居北京的两湖大员商贾固定的正月团拜和聚会场所,日日同聚一堂,喝酒联欢,并不时邀请京都的名伶大家登台献艺。戏楼在会馆的前部,北、东、西三面有上下两层的看楼可容纳千人,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程砚秋等名角都曾在此开锣唱戏。
辫子军头目张勋的家乡观念极强,他发迹后,对家乡父老照顾得那叫一个周到:赤田村的老乡,张勋每家奉送大瓦房一座,缺啥少啥,只要开口,张勋包管。民国时期北京的江西会馆和南昌会馆,都是张勋出钱建的,奉新的会馆,居然一口气建了五个,东、西、南、北、中各一座;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要算是北京最豪华的西式建筑,不仅有洋楼花园,而且有自己的发电机,在里面唱戏,灯火通明,恍若白昼。
1905年科举一废,再没有进京赶考的士子们蜂拥而至,辛亥革命炮火一开,商家们更是纷纷转移到相对太平的江南行商。清帝退位后,首都迁往南京,一时间各地会馆门可罗雀,众多的会馆便纷纷关门或是转租,失去了同乡而居的本意存在。
但是新局一开,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北京城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校,同时,媒体宣传业也异常发达,这里一下子涌人了众多的文化人,教师、记者、编辑、作家,会聚一处,翻译家兼诗人的邵洵美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一口气翻修了三十余家会馆,聚集了当时顶尖的文学巨匠,把北京打造成除上海外中国最繁华的文化基地。会馆便又有了用武之地,落拓政客、知识分子也把这里当作落脚点,鲁迅本人也是直到1919年和弟弟周作人合买了一所四合院后才从绍兴会馆搬走的,先后在宣南的绍兴会馆共住了七年时间。
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文化和政治的风暴眼。七百年皇都盛容,以及由此带来的全国性大包容中的地域风格,都在这些标志着各省各地风土人情的会馆上一览无余。北京政治地位被南京抢去了风头,反而彰显了会馆带来的地域特征,被战争和政治动荡驱散了商贾之后的会馆,更大的意义上,成了文人们“笔作投枪”的主阵地,从而在一个不短的时间内,把中国文化推上了一个几乎是无以复加的新高度。而在这其中,会馆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它把每一个渐行渐远的故乡,都刻在旅程之上,让所有的流浪,都有了具体的方向,望见会馆,也便似些疲惫干渴的花儿,饮了晨露一般畅快鲜艳得饱满起来。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