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随笔:蒙尘的榆荚(4)

2022-08-17 11:11:28 来源:文言阁 作者:网络
导读:蒙尘的榆荚,然而,她错了。我这里是指杨荫榆不该把这时的女高师还想象成六年前她那时的女高师,她更不该把此时这儿的学生还想象成从前女子师范学堂的那种循规

蒙尘的榆荚

然而,她错了。我这里是指杨荫榆不该把这时的“女高师”还想象成六年前她那时的“女高师”,她更不该把此时这儿的学生还想象成从前女子师范学堂的那种循规蹈矩的学生。我相信,当她在此经历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校长生涯.最后不得不辞职,黯然离开时,她一定会明白,当初的她是多么天真、可笑。

在杨荫榆离开北京去美国留学的第二年,中国爆发了对国家命运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

当时的中国真可谓“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国家政局不停地更迭、动荡、反复。那时先后组建的国、共两党正处在蜜月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是两党宣传、动员的主要对象,他们成了谁都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受“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思想激进,行动易走极端。他们藐视一切旧的、保守的东西。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建立一个新的、民主平等的社会甘愿奉献一切。当时最典型的代表青年人心声的要数郭沫若发表于1921年的新诗《女神》。“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听一听,这不可一世的冲天气势。瞧一瞧,这唯我独尊的张狂个性,这蔑视一切的豪迈气概,这种可贵的追求自由的精神,曾经强烈地激励了一代五四青年人。

可对于这一切,当时在美国求学的杨荫榆并不知情。毫无疑问,她也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观念,她也希望在中国实行民主。她一生执教,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女子教育,她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中国女子接受科学文化的教育,以此来改变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一句话,她崇尚“教育救国”。她想要把“女师大”办成她心目中神圣的教育殿堂。遗憾的是,杨荫榆在“女师大”校长位子上的一年零八个月,就像做了一场梦,她除了给学校更换了一个光鲜响亮的名称——国立女子师范大学(即“女师大”)之外,她的全盘计划、设想一样都没有落实,连实施的机会都没有。

开头的几个月还算顺利。杨校长与教员、学生的关系还算融洽。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她,甚至有时令她无法容忍。那就是校规、校风方面的问题。那年月,北京城里几乎天天有事,学校里部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太频繁,一会儿请愿,一会儿集会,而且说走就走,一走就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使得学校的正常秩序无法维持,对此,她多次进行规劝、训导,可是没用。面对学生的爱国热情、爱国行动,她又不能硬来。但是身为校长,她又不能不管,这种两难的局面一直困扰了她好几个月。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