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蒙尘的榆荚(5)
蒙尘的榆荚
到了这一年的秋天,暑假结束,学生们陆续返校。杨荫榆又发现一些家在南方的同学没有按时到校,有的甚至拖了一个多月才姗姗而来。这一次杨校长终于发作了!尽管迟到的学生有因打仗或家乡遭水灾而道路不通等理由。但她的理由是:为什么别人能来而你不能来?她断然宣布对几个迟到的学生作退学处理。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她这个“女师大”校长的决定竟遭到了“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公开反对。有了学生自治会的支持,那几个遭退学处分的学生当然也不走了。
由于不辨“风向”,杨校长上任后的这第一把火,就烧伤了自己的脸。
事情一下子闹成了僵局。学校里顿时形成了两派,支持校长决定的一派和反对校长决定的一派。那些平时思想激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学生都站在了反对的一方。她们人数虽少,但思想活跃,行动果敢,活动能量不小。她们竟然使校长的决定拖了好几个月都无法执行。几个月的牵扯,学生们对校长的不满情绪逐渐酝酿、发酵。到了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发布了要校长去职的宣言。她们同时还派了代表去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4月,章士钊以教育总长的名义发文,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5月7日,这天是“国耻纪念日”。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校长上台发表演讲,台下部分学生嘘声一片,轰赶校长下台,会场一片混乱,大会无法进行,不欢而散。
当天下午,杨荫榆召集“女师大”评议会成员开会,会后以评议会名义贴出告示:开除“许广平、刘和珍、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江伯谛”等六名学生。
“女师大”风波终于爆发了!从这一刻开始,一直到三个月之后辞职离开,杨荫榆的“女师大”校长梦开始进入噩梦期。
六
学校里的那张开除学生的布告,使已经很不平静的“女师大”校园一下子像炸了锅似的闹开了,冲突的气氛顿时升级。学生自治会当即召开紧急会议,会后立即发布了《致评议会公开信》,宣布校方的决定“自归无效”。5月11日,学生们在校内外张贴、散发《驱杨特刊》,公开驱逐杨荫榆。一些学生甚至用封条封了杨的办公室,并派人把守校门,不准杨荫榆再进学校。倒霉的校长只得另外找了个地方躲着办公。
学生们为了争取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还发布了《女师大学生自治会恳请本校教员维持校务函》;同时,她们还分头游说有关教员,请他们站出来主持正义。有了这样的一些铺垫,5月27日,马裕藻、沈尹默、周树人、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七人联名在《京报》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宣言》,公开支持“女师大”学生。第二天,北大教授陈西滢在他主编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了对“女师大”风波不同看法的文章。这一来,《晨报》副刊、《语丝》《莽原》等报刊杂志上,以周氏兄弟等为一方同以陈西滢、徐志摩、李四光等为一方的两派著名教授、学者纷纷出场亮招,大打笔墨官司。小小一个“女师大”,把这些“北大”“清华”“燕大”的著名教授都牵扯了进来,也真够瞧的了。一时间“女师大”风波成了北京城里最大的新闻。就这样校内校外,台前幕后牵牵扯扯到了7月份学校放暑假了,大部分学生离校回家了,一部分学生因斗争还没结果,决定留下不走。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