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蒙尘的榆荚(9)
蒙尘的榆荚
杨荫榆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当人们重温那段历史,透过重重烟云,去检索那些隐秘的细节,细细品味出当事人在当年的那种困惑、无奈之后,涌上心头的会是一脉无言的悲凉。忽然想起沈从文说过的一句话“面对历史,谁人能不感惆怅”。是啊,惆怅!不由得点上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吐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九
然而,杨荫榆令人叹息的命运故事至此还没说完。她的人生结局,就像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的结尾那样,还真让你意想不到。
回到苏州投靠二哥的杨荫榆,在二哥、二嫂的关心呵护下,受伤的心灵逐渐得到平复。后来,她先后在东吴大学等几所学校执教过。她大概有感于自己年轻时伤心的经历,推己及人,因此始终没忘女子教育的初衷。1935年,杨荫榆居然以一己之力,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取了个怪怪的名字“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这学校的生源也怪,有已经嫁人的已婚女子,有已经参加工作的女职员,当然也有穷苦人家的女孩子。杨荫榆竟然能把这样一所学校管理得像模像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觉得像置身于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样。当初她曾对“女师大”的学生说过“国民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之母之母”。她把这一理念带到了这里。想想看,一所学校的当家人,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一样,把学生当儿女一样来关怀教育,怎么还会有办不好的理由呢。
可惜好景不长,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1937年冬,苏州沦陷,市民紛纷逃难。杨荫榆本来可以同兄嫂一起走的,可由于学校里有几个学生因为路远还没走,因此她毅然留了下来。日寇进城以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见此,杨荫榆的傻劲上来了!她居然跑到日军驻地找到了驻地官佐,对日本兵的暴行,义正词严地进行交涉。大概是被一位柔弱女子的凛然之举所折服,并对她那一口流利的日语挺欣赏。日军官佐居然“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的四邻抢到的财物”(杨绛语)。事后,日本人竟然想请她参加“维持会”,遭到杨荫榆的断然拒绝后,遂对她动了杀机。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来到了杨荫榆的住处,诓称“长官有请”,把杨荫榆骗出了家门。离她家不远有座叫吴门桥的小石桥,当杨荫榆同那两个日本兵走上小桥时,其中的一个近距离朝她开了一枪。中枪之后,杨荫榆并未倒下,那两个日本兵又将她推下了河,见河中的她还在挣扎着想游上岸去,那两个灭绝人性的东西,竞又向她开了几枪,连续中枪的杨荫榆,终于沉了下去,剩下河面上一摊殷红的血。冬日惨白的晨雾中,那血像凝固了似的在河里漂了很久,很久……
1938年初的这个寒冬的早晨,五十四岁的杨荫榆就这样惨死在了日寇的枪口下。寒冬里,江南河水那种刺骨的凉啊!受到那彻骨寒冷的刺激,不知杨荫榆伤口的疼痛能否减轻一些,好让她那即将消散的意识多停留一会儿,如这推想成立的话,那她大概会先想到日本这个民族,平时是那样的谦恭、精到,怎么一到中国就变得这样的凶残、狠毒?她大概还会想到“女师大”的那些娇小、文弱的女孩子,一经煽动竞也会那样无法无天、不可一世;她还想同二哥二嫂见上一面,说些什么;还有她创办的那所学校也让她依依难舍。但是,她决计不会想到,几十年后全中国的中学课堂上语文老师还会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用谴责的口吻说到她,她会以一个反面人物的形象印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中。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