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旧事难忘(4)
《玉堂春》 洪洞到太原的遥远
狴犴也在,狴犴是龙之七子,似虎,平生好讼,因此总是立在监狱里。穿过这个门洞,是死囚牢,牢门有两重,一道朝左开,一道朝右开,不熟悉的人是打不开的,门洞很低,也确实需要低头弯腰。
院中苏三牢房也在,是唯一的女监房,一张大炕占去了一大半的房间,苏三塑像立在房正中,冷暗的气息显而易见。
院中有苏三井和洗衣槽,石材有雕花。他们说,只有这两件物事是旧物。
和狴犴相对的是狱神庙,小小的神龛,有三尊小神像,中间供奉狱神皋陶,两边是小鬼。
狱墙高6 米,厚1.1米,最厚的南墙达1.7米,灌满了流沙,打洞逃跑也是不可能的。
院外新建了陈列室,陈列有明代刑罚,有苏三冤案始末。
这座监狱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1964年,考古学家王冶秋曾到洪洞考察,认定这是中国罕见的明代监狱,还为此题诗:虎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处空留八丈墙。
整个监狱是上世纪80 年代按原样重新修整的,“文革”期间,监狱被拆掉了,1984年,洪洞县政府又把老百姓拿去的青砖征集回来,尽量用旧物重新恢复。即使复建,也是明代原样。
3
苏三经过的关帝庙离监狱不远,大约步行300米到帝庙街就能看到高高的春秋楼,这座春秋楼,明三暗四的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飞檐玲珑。
《洪洞县志》载:关帝庙,元大德十年(1306年)里人苏汉臣重建,明嘉靖十年(1531年)增修正殿五间,清顺治二年(1645年)增建戏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春秋楼及戏樓。
从旁边的小门进庙,春秋楼背后是一座倒座戏台,钟鼓楼如肋侍菩萨陪伴佛祖一样立于春秋楼两侧。
明代正殿,不大,绿色琉璃舒服地把太阳的强光变得温和,雕花阑额下的木柱木窗都很庄严。迈步进入,抬眼一看,有片刻的惊艳,赫然是元代梁架,黑黢黢的大梁及檩椽,带着岁月侵蚀的伤痕,就那么安静地搁在我们头上,拙朴的木斗拱像花一样承受着梁架重量。木雕的雀替很精致,梁上隐约有彩绘。关圣稳稳地坐在殿中,正捧读《春秋》。殿内存一通北魏造像碑,佛像俱已残破,但不减风华。
700年的岁月递嬗,这么一座小小的关帝庙坏了修,修了再坏,靠人们的信仰支撑到今天,让我们得以在零乱喧嚣的红尘中觅一方净地,收拢一处美。
后来建起的西厢房是苏三陈列室,苏三经历、苏三墓、沈家大院、苏三过审的县衙、苏三到太原后住在三立书院,以及苏三案卷都在墙上列示,让我惊讶的是这个案卷,它当真存在吗?
4
曾在临汾看过一出小梅花蒲剧团演出的《老鹳窝》,内容是海峡两岸人民盼相聚,那些从大槐树下走出的台湾人,是多么思念他们的老鹳窝啊,戏的细节都忘了,但主题歌却清晰地印在脑海里: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