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文化散文:旧事难忘(7)

2022-08-24 19:19:06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玉堂春》 洪洞到太原的遥远,法制史与中国历史同行,也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从夏商时期的神权法,一直过渡到现在的大宪法框架下的法制完善。 若说法律成文,应该从春秋时期

《玉堂春》 洪洞到太原的遥远

法制史与中国历史同行,也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从夏商时期的神权法,一直过渡到现在的大宪法框架下的法制完善。

若说法律成文,应该从春秋时期开始算起,较早公布成文法的是楚国,我们大晋国就曾“铸刑鼎”,当时的赵鞅和荀寅向民间征收了480 斤铁,铸成刑鼎,上铸《范宣子刑书》。之前,晋国也有刑法,叫“执秩之法”,是一部修明政治、施惠百姓、尊王攘夷的法律,加速了晋文公称霸的历程。到《范宣子刑书》时就将法律公之于社会,这是开启民智的重要一步。

各国铸刑鼎,公布成文法,貌似加剧了社会动荡,实则是社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法家地位凸显出来,经过几代法家的努力,中国迈入半法治社会。

之后是《秦律》《汉律》《新律》(曹魏)《唐律》《宋刑统》,一步步发展,律学理论得到了提高,刑法理论得到发展,刑罚体系逐渐完善。到苏三所在的时代,适用的是《大明律》,洪洞监狱里有明代五刑的图片展示,笞、杖、徙、流、死,清楚明白,除此之外,还有十恶、八议、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460 条。

古代法律,几乎以酷刑著称,也即:死也不得好死,加上酷吏来执行,有时候就会官逼民反,社会动荡。

到清代,有一个叫沈家本的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曾任山西按察史,他著《历代刑法考》,他的核心思想在于去除酷刑,又著《大清新刑律》,开启新的法律征程。

到今天,我们不再辩论儒家还是法家的地位问题,我们依然建立在儒学讲道德和精神,法家管秩序的旧有基础上,这是社会发展累积下来的结果。我们也不再讨论法治还是人治的问题,实际上,法律再完备,也脱不了人治,不然,苏三就不会坐监,社会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冤案,人治的幽灵跟随了我们几千年。

法律越齐备,机构越来越细分,但法律所能维护的普通民众的权益却越来越模糊。人们看得见法律,甚至普法的程度远远高于历史上每一个朝代,但熟知法律的人们,却支付不起金银成本、时间成本、人情成本、边际成本,然后不得不放弃,于是某方面形同虚设的法律还是给社会留下了诸多隐患,君不见杀村长案件、因侮母而杀人案件?

监狱为谁造?

法律为谁设?

我们如蝼蚁一般的人,唯有秉持自己的善良,因为保护自己的只有善良。

7

世上有多少个苏三呢?

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秦腔、豫剧、徽剧、汉剧、湘剧、川剧、粤剧、邕剧、滇剧、祁剧、越剧、杭剧、潮剧、山东梆子、昆曲、曲剧、黔剧、桂剧、闽剧、莆仙戏、晋剧、蒲剧、北路梆子、眉户、孝义皮影戏,都有这样的剧目,可想而知,全国有无数个苏三,戴枷锁,披铁链,过汾河,行走在起解的路上。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