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大海第一鱼(3)
大黄鱼的故事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当生产队的那些精壮劳力们,肩挑手拉着渔网、淡水、蔬菜、粮食和柴爿出海时,我们这些在家天天吃着菜干、咸菜、蟹糊的孩子,就盼望着第二天海鲜大餐的来临。
黄鱼、鲳鱼、鳓鱼、鱼、带鱼、墨鱼、白蟹、海蜇……这是生产队几条渔船出海带回的主要收获。船老大们每趟出海,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是机遇好,碰到大鱼群游弋,一网拉起,收获甚丰,就在海上接鲜船上直接卖掉,或者送到宁波、海门、石浦等码头交易。卖出的钱,用于生产队购置打稻机、抽水机和竹箩、稻桶、风车等生产工具。要是收获不多,就匆匆返回村里,肩挑手抬到生产队的公屋里,按劳动力和劳动工分分配到户。那时,折价分配到户的渔产品,都以当时的市场价格来计算成本,在年底生产队劳动分红中扣除。
在山靠山,在海靠海。在爷爷辈们生活的年代,村里还没有船,他们只能以近乎原始的方式,用那勤劳的四肢,辅之以自制的“渔刀”“小网”和“撩兜”,去海里倒腾些小鱼小虾小蟹,靠变卖或者串换,以减轻家庭生活的重担。到了父辈们生活的年代,几个聪明的木匠围在一起,亲手上山砍下木头,东琢磨西捣鼓,弄出了一只只小舢板,继而是一条条红头船,最后是一艘“三道闹”(三桅杆)的载重足有三四个吨位的渔船。有了船,织个渔网也是容易的事,把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发动起来,每人去织一片,然后拼凑起一张大网。把在石浦、海门等地帮人撑船的青壮年劳力叫回来。第一次出海,竟然收获了不少的渔货。
尝到了用自制木船捕鱼的甜头,父辈们造船捕捞的积极性高涨,几年时间,村里就冒出了十多条渔船,年渔业收入虽然不多,但足以解决生产队生产费用和日常开支了。这真印证了那句至理名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夏天每当夜幕降临时,村民们都会聚集在村口那棵枝叶茂盛的大杏树下纳凉。言谈间,父辈们总会流露出对老家有如此“靠海可渔”的环境的自豪,庆幸自己投对了娘胎,只要傍着这大海,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鲜资源。
我的父母均出身于农民家庭,孩提时家境十分贫寒。我与同村的小伙伴们一样,母亲生下我就去外乡打工了,把我交给外婆管养。嗷嗷待哺的我,在第一次开荤进食时,外婆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鲜嫩的黄鱼肉。这意味着他们的内心,都有那种让孙辈的未来吉祥多福、大富大贵的善良期盼。
黄鱼,你是海中的俊男靓女!正是因为你色泽的金黄,浑身散发出那种吉祥、典雅、富贵之气,令我们的祖宗世代看好,一直把你当作富贵吉祥的化身。那天,我们走进位于台州农港城四楼的大陈岛黄鱼集配中心采风,俞淳董事长接待了我们。在谈到对黄鱼的印象时,他用“色金黄,体修长,肉蒜瓣,味鲜美”这12个字来概括。这短短的12 个字,集中展示了黄鱼的形、色、品、味。有如此贴切的评价,令我这个出生在海边,知道黄鱼足有六十年的人,自叹弗如。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