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大海第一鱼(9)
大黄鱼的故事
李普友,一个憨厚敦实的台州汉子,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科技创新理念和敢于探索的意志。他不善言谈,初接触他,总感觉他对谁都心不在焉,仿佛他的脑子里不停歇地在调动着数以万计的大数据,组合成一组组模块,对网箱的抗风浪能力、洋流的自然生态环境、黄鱼生长的适应性、饵料的适口性等指标进行反复比对筛选。事实如此,他创建的海味鲜渔业合作社,就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专家金翔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工厂化养殖和育苗专家雷霁霖等一批科学家,设立了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了新型离岸养殖网箱的研发、离岸深水网箱养殖配套设施与装备的研发等多课题项目研究和实验。为了减轻潮流冲击力,避免损耗,将以往的方形网箱改成圆形网箱,网箱周长从40 米拓展到70 米,并逐步转型升级,首创了大型铜网衣围海养殖设施模式,企业的养殖网箱不断增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足球场更大的养殖空间。在他的引领下,养殖网箱的水产品成活率提升了10%,效益提高30%。铜网围圈养出的大黄鱼,色泽、体型和肉质,都接近野生大黄鱼,真正实现了“更健康、更优质、更环保”的生态理念。
俞淳,一个来自杭州,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外表斯文的男子。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大陈岛旅游,并吃到大陈岛的大黄鱼,从此,对大陈岛依依不舍,对大黄鱼情有独钟,被大陈岛的黄鱼“吻住”而一发不可收拾,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富足的城市生活和收入不菲的外贸业务,只身“游进”大陈,一步步将以往的“黄鱼梦”变为现实,将现实的“黄鱼梦”谋划进未来。他从创办大陈岛水产有限公司,到发展成大陈岛养殖有限公司;从当初的浅海普通网箱养殖,到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并承担了大陈岛海洋高科技养殖示范园区项目建设;从养殖公司的鱼苗靠从外地购买,到自行投资在温州建了一个专业的陆基育苗场;从以往的“小搞搞”养殖,到现在的拥有面积几十万平方米的大网箱及相应的现代配套设施,实现了以30%速度的年产值增长,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
人,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当你不想被环境束缚和改变,只有改变自己,主动冲破环境的桎梏,才能不受环境的改变对你带来的伤害。大海里的鱼类也一样。有人说,“黄鱼像条变色龙”,确实如此。在大陈岛养殖有限公司里吃到的黄鱼,其鱼体颜色具有浓烈的金黄。这是因为鱼的体表有一层黏液,是一种可变色的色素细胞。遇到黑暗的环境,它的颜色就变成金黄色的;遇到明亮的环境,它的颜色就变成了白色。如果是白天捕捞的话,黄鱼的颜色是白色的,就不像是黄鱼了。这种可变色色素細胞,只要是鱼活着都会起变色作用。所以,要想黄鱼黄得淋漓尽致,就必须挑选大黑夜作为捕捞的最佳时间。而俞淳能让它变得更加金黄,秘诀就在于他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捕捞手段。他捕捞黄鱼时,选择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连灯光也不用。捕上鱼来,立即放进装有冰水、黑夜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或容器里,捂住口子或用厚棉被盖上,待鱼儿死后,它就会固定不变地泛着金黄的光泽。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