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小说节选:大师的技术

2022-09-22 17:00:30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高手,1 十几年之前,老郑还年轻,眼力好,伙伴们就叫他“大师”,一半算玩笑,一半也是真心。 伙伴们一块儿玩,每周总要找个餐馆小聚,有玩新玉的,有玩古玉的,古玉还

高手

1

十几年之前,老郑还年轻,眼力好,伙伴们就叫他“大师”,一半算玩笑,一半也是真心。

伙伴们一块儿玩,每周总要找个餐馆小聚,有玩新玉的,有玩古玉的,古玉还分个明清玉和高古玉,人跟人之间嘛,也有个投缘不投缘,就得分几伙,老郑总是中心,大伙轮着来,这就差不多每个周末都有这样的餐叙了。吃倒并不十分讲究,要求只有一个,环境安静,主要为看玉,每个人餐盘边上都放着一个电子高倍放大镜或小电筒,也是一景。伙伴一边从皮带上解下玉,一边准备递过桌子来时,老郑经常是摆摆手:“勿递,有年份,能人清。”包间的灯是昏暗的,隔了桌子就是这么一瞥,就给出了判断——玩古董历来是判假容易判真难,而老郑就敢判了真。如果伙伴有悬疑未决,老郑就接过手,分析一下那疑问的根源,如古代砣工琢出的阴刻细线为什么出现跳刀痕,这治玉的砣子因为轴杆摆动或金刚砂粗细不匀所致的跳刀痕,跟现代电钻仿古工的颤抖纹异同在哪里。又或者古代锃管打孔跟现代电钻仿古打孔,都会出现孔道里的螺旋纹,古代纯手工打孔是反复搓动锃管带动金刚砂磨出来的孔道,锃管在孔道中来回反复,螺旋纹是层叠的并不是连贯的,而现代电钻打孔留下的自然是一孔到底连续的螺旋纹。如果伙伴还意犹未尽,老郑则再深一层讲解下去,古代砣具治玉,动力来源是脚踩,传动工具是皮带和木轴,转速自然有限,治玉是铁砣带动水壶中注下的金刚砂去攻玉,说是砣具治玉,实则砣子也只是介质,真正去攻玉的却是金刚砂,攻玉其实是磨玉,磨出造型,磨出花纹,所以,《诗经》里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形容治玉的细节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老郑从根子上讲明白了,再对照着实物,一条线、一道孔、一個打凹、一个起棱地去分析古今工具的不同、工艺的差异,以至产生的表面工艺痕迹的区别,于是,大伙纷纷拿起放大镜观察玉器上的细微痕迹,一一得到印证,伙伴们就多“哦”了,似乎恍然大悟,一下就顿悟开了。但到下一次有实物上手鉴看,多半又都感觉似是而非的了,清明的脑子又成了糨糊,总是不能像老郑那样作出精准而理性的判断。

老郑笑,这门技术不怕你学,真正领会基本原理是个难,理论落实为鉴定实践,还是个难!活学活用,得再脱几层皮!

伙伴有时会问老郑,大师,那你是花了多长时间学通的?

老郑还是笑,不在时间长短,很多人玩了二三十年都是个全瞎!我花了二十来年才略窥门径,歪路也走过不少,不敢说通。

伙伴倒是执着,那大师,这门技术到底难在什么地方?

老郑就严肃了:无法取巧!

有的时候,大伙闲着,老郑心情好,他也会自言自语发点感叹,像是对他们在诉说,也像是说道给他自己。这门课太难了,遇见了真人、取到了真经,你嘴上是说得出,手上却做不出,学来的经验,说到底还是人家的,长不到你自己的肉里去。跟人学、跟书本学、跟博物馆去学,但问题还都得在实证中去解决,不买终是难成,得花自己的银子。铜钱银子关心劲,买错了就是交学费,勿交学费学勿会,交学费学来的东西就刻骨铭心。可一个人如果老是交学费,能否维持这份爱玉的心就得两说,何况离破产也已经不远了。玩这门课是不聪明肯定不成,太聪明了也未必能成。多少狠角色,死在了半道上,个个英雄汉,都是九死一生磨炼出来的……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