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大师的技术(11)
高手
老郑说,现在这个市场里,说一声假那是太容易啦,看不懂不要怕,你梗直了脖子喊假,一定有人冲你挑大拇指,叫你一声行家。你要说声真,那压力可真大啊!
不过,话说回来,真货也确实太少啦。
4
高个子长得很是俊朗,因为比常人大了一廓,眉眼就越发疏落大气,沉稳中又活泛,电影里的聪明人都长着这样一副好五官。国际大品牌服装穿在这样一位人物的身上,那自然是妥帖的,就是豪华的拎包、手表在他手上,竟也像是从来长在他身上的一般。进了“减堂”没言语,冲女店主点一下头,就背着手凑上橱窗,隔着玻璃看陈列的玉器。老郑妻子起身把橱窗里的电子灯都打开,黑丝绒衬底的展柜一下子就有了景深,白得如同雪夜的反光,而那漆黑的瞳仁就点亮了。
看完橱窗,高个子心里有了八九分的底,再看看这个店堂布置得有讲究:进门的玄关悬挂风铃一串,凡有人来便叮叮作响,迎门木制隔断用的是冰裂纹图案,封了磨砂玻璃,透光却不泄密;隔断脚下三尺见方一只方形阳山石槽,敞口,状如元宝,养着红黄花色小鱼,种着茂盛绿萝;转过隔断,紧靠隔断内壁是一张清晚期榉木小供案,钩子工,带如意纹,案上原配红木座子英石清供一架,红铜马槽宣炉一只,红铜质底座是原配,边上白瓷盆里一丛春兰葳蕤生光;堂中拦腰纵向安放书桌,乱拼踏脚、整板五抽。店主坐的是搭脑靠背太师椅,抬头,上方悬挂“澄怀观道”行书横幅镜框,书桌对面闲放两张骨牌凳,都是民国苏工制作,榉木材质,从没经过拆洗修配,行话叫作清水原装;临窗下放置清晚期卷头大条案一件,麻梨木质地,镶水楠木案面,长度超过九尺,苏工中的大器,案面上有以前主人使用不当烫焦的痕迹,沧桑感出来了,茶壶茶杯刚洗净,水渍没干透的样子。条案两侧面对面围蹲六张榉木杌子,各放一块坐垫。靠墙角瓦盆里一株半人高的佛手,碧叶丛中正开着白色小花,很香;转头回顾,玄关一边,墙角安放着一对明代白石柱础,三层六角,有两尺的高度,雕满十二生肖和花卉八宝。柱础上放着兰花,一脚进去,就到了里间。
高个子低低地问女店主,请问“减堂”主人可在?老郑听见声音,放下书本,从里间出来。高个子微微一笑,自我介绍道,我们以前在网上聊过很多次的,老郑哦哦点头,请他里面喝茶。行家之间交手,从访客的自报家门才算正式开始。他进门一般不说话,先观察你陈列的物品,如果没有见面的价值,那么就会悄无声息地推门而去了。这就如同两个拳术高手,一位慕名而来,他得先在一旁冷眼旁观,判断出另外的一位够得上是个对手,才上前投名状。里间比外面显得更宽敞些,当中放置一张民国榉木四仙桌,桌面四周起着线,四张高背扶手藤椅,是最实用最舒服也最朴素的坐具。朝南对窗的方位,墙上高高挂着“晤此嘉荫”篆书横幅镜框;西面门旁靠墙是一张宁波工的民国榉木狭长高脚条案,栏板上透雕松鼠吃葡萄花纹,条案底下一只长方形石槽,水满满的,有鱼在游。阳光斜射进来照到水面,银白色透明的光就在室顶上一晃一晃,又反射到橡木色地板上,人就像是鱼一样游起来了。条案上整齐排放着厚重的玉器图册,后面墙上张挂着一排书画立轴;东面墙上也是画轴,挂的却是一幅民国小名头的《竹林七贤》中堂,两边是对联,洒金红笺纸,钤盖着“甲午翰林”方章。藤椅靠背上搭着一件外套,那自然是主人的位置所在了;靠窗的两角,一边是榉木大橱,因年份久远,开阖之际发出“吱呢”的声响,另一边则是榉木绣柜一架,柜上紫砂盆里长着碧绿苔藓的吸水石,有阳光从漏透的孔隙中射出来,后面镜框里是清代的漢砖拓片。窗台下,几张备用的榉木杌子。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