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大师的技术(12)
高手
高个子看大橱畔一幅隶字立轴,写的却像是几句牢骚话:“生年三十九,拜官八品从。四六辨不清,二五任嘲弄。学无一字成,家徒七面空。奉旨卖旧货,好学杭大宗。”老郑见他倒站定了看那幅,笑了起来:这件书法是我刚开店时候请人写的,自嘲,自嘲。高个子往下看去,落款处果然还有几行小字:“郑子中年辟减堂于市廛买卖破铜烂铁,俨然涤器相如矣,人生矛盾莫过于此,作打油自嘲。不辨四六,乡曲土谚也;二五郎当,南京俗语也;别户家徒四壁,我且连天地六面,更主人脸面全无,因之七面皆空也。杭大宗,革职翰林贩卖古董为生,高宗赐书‘买卖破铜烂铁六字予之,刻薄甚矣。”高个子转头道:原来老哥姓郑,失敬。
主人微笑着请客人在对面落座。待坐定,高个子发现里间的布置是用心思了:按说主人应该坐在朝南的位置,可如此一来就会给来客感觉托大和傲慢,所以主人选择了坐东朝西,他背后挂着中堂对联,那也堂堂正正。如果是宾主两人相叙,客人自然是坐在西面位置,空出来朝南的正面,大家东西对谈,那是平等的,也是宽松的。而宾客虽然坐西,他后背却有着条案,同样是给人正位的感觉。如果是三人或者四人晤谈,那座次也是容易妥帖的,个个都有宾至如归的体验。老郑在茶壶中注入开水,透亮的一条线旋转成金红色的一壶,水是桶装的山泉水,杯是龙泉的青瓷盅,那壶却是普通的玻璃壶,带着不锈钢网兜的。老郑说:现在都兴茶道,太烦琐,形式重于内容了,那茶就不是给人吃的了。内容愈丰富,形式愈要简单,心情才会愈加的好。高个子抿一口,那滋味复杂,喝了却通体舒泰,鼻尖上逼出来的汗芽凉凉的:有大红袍、高山茶、玫瑰花的香却被陈年普洱压了一下,有一点点的苦,你是说不出那味道是来自安吉白茶、杭菊还是其他。等回过味来,那滋味又醇厚甘甜,草木本真的香却也是清晰的,没有丝毫的装腔作势在里面。这茶五味俱全,透着一个痛快,就像做人。
高个子道:郑兄!刚才欣赏您橱窗里的藏品,就知道您是个真行家!我有件东西众说纷纭,这趟特意跑过来拜访,想请您帮我断断。老郑连忙道:我外间陈列的,说穿了就是些俗物、生意货,兄台你勿见笑才好。老郑感觉到对方的手搭上来了,推手中叫作“粘”,一旦双臂“粘”住,力的运动就该开始了。“减堂”的物品陈列,老郑是有过斟酌的,外间的玉器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高中低档必须都有一些,但均以开门为标准,一般行家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的那类。如果档次太低了,人家小看了你,档次太高就曲高和寡,看不懂,就会说怪话。今天这个帅气的访客倒也敞亮,直接就出题目考试,比以前来过的几个藏头露尾、鬼头鬼脑的所谓高手,要可爱。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