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大师的技术(2)
高手
一块儿玩了十多年,大伙从心里服他,有些玩伴干脆尊称他“郑老”,老郑倒不很乐意,倒不是说怕人家把他叫老了,玩古董靠的是眼力,虽说经验、资历也是眼力的一部分,但是终究人要是老了,精力就不济,视力就退步,知识的更新换代则更是成问题,人就势必要遭淘汰。
老郑原本的计划是,到五十岁的时候逐步减少自己的藏品,六十岁就彻底金盆洗手退出收藏圈,然后可以毫无功利心地做点儿理论总结,写本小小的书,不掺水分的,把自己几十年实证的心得告诉后来者,也算是对自己有了交代。可是前几年,像老郑这样不会逢迎领导,说话做事又丁是丁卯是卯的人在单位里是越来越不吃香了,新来的局长尤其不喜欢他这个讲话直筒筒、没有背景后台的下属。这一点老郑是看得清楚的,好在他也不是个一根筋的人,看看单位里的情形,再看看其他的机关也不过大同小异,跟老婆商量:要不把减藏计划提前实施吧,早了早抽身。
“减堂”开设在一个商场的四楼,电梯上下,外面看是办公室,走进去是隔成两间的敞亮店铺。老婆是店主,老郑休息天、节假日坐堂,主要招待寻访上来的行内朋友和玩伴。没事就喝茶聊天,到中午还在兴头上就点了饭菜上来边吃边聊,聊到傍晚还没尽兴的样子就找个馆子喝杯小酒。这样多年的玩伴就有了固定的落脚处,一有空就来喝茶,这有瘾。伙伴们还带各自的朋友来,喝几回茶,便也成了玩伴。店里人是不断,不管在外面的身份怎样悬殊,老板、官员、职员、自由职业者或者富二代,在“减堂”坐下来就都是同好,没有高低贵贱,甚至也往往忽略了年龄的长幼,这里只有眼力高下的区别。热闹时候,从早到晚一天要喝掉他好几桶矿泉水,里外几把茶壶十几个杯子倒出的茶叶渣可以堆满一淘箩。伙伴们来也是经常双手不空,拎点儿茶叶、拎点儿水果、捎上点儿土特产是常有的,柜子里渐渐堆满了茶叶罐,老郑除了隔几周去买点儿干玫瑰和杭菊,茶叶始终也不需要买。有时候老郑在内间示意新进来的访客在他对面的椅子里落座,不管那茶壶里是否是刚沏的新茶,他就要换茶叶,重新泡茶,这就是准备跟来客谈交易了,玩伴们会端起茶杯自动退出去,在外间接着聊他们的。里面谈妥了一笔,接着有请外面候场的下一位,有点儿像老中医坐诊一样。生意大都是预先约好的,忙起来也有一天做成几笔的,大多数时候是一笔也不做,只是聊着品着,这一天很快就会过去了。这么多年以来,伙伴们早习惯了每个休息天、节假日跟着老郑天南海北地博物馆看展览、逛古玩市场、外面去捡漏吃仙丹,现在是在“减堂”碰头,上手看玉器、翻图册,这就成了一个课堂,很热闹也很舒心。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