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大师的技术(14)
高手
老鄭说:玉器落款就更罕见了。中国玉器上出现文字,目前所知最早是商代,安阳妇好墓就出土过铭文玉器,天津博物馆藏有“甲子”青玉版和“乙亥”铭文柄形器。带饰上落款,首见后蜀永陵出土“玉大带”铊尾,现藏四川博物馆,明朝有“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春水带饰,现藏故宫博物院,民国收藏家许汉卿旧藏与此件最为接近,他的也是丹凤朝阳纹圆形带饰,不同的是他那件背面落款为“蒋珪造”。大定是金世宗年号,你的这件既有年款,又有工匠款,就更罕见了。
老郑说:兄弟啊,今天得谢谢你,让我大开眼界了。说句心里话,就看您这一件宝贝,就知道您眼力在哪个段位上呢!走到这宝塔尖尖上的人,哪个不是九死一生!高个子再也无法掩饰他的激动了,说:郑老师,我真服了,您是高人!这些年,我也走遍欧美寻访古玉,天南地北拜会大行,见识过一些东西,也算阅人无数。刚坐下来那会儿,心里还想着要跟您一较高下的,这会儿我知道,您这样的道行,光靠看书是学不来的,您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奇人!像您这样的高人,即便不出手,我也已经知道不是您的对手!两个人说着说着,越发互相佩服起来。
高个子从腰间解下来的第二件玉器,也是宋金时期制品,一只白玉圆雕回头鹿,犄角做成灵芝的样子,行家称为芝冠鹿。老郑看完两件东西就全明白了,他玩的是古玉界的顶珠,中古精品玉器,那么下面就应该轮到他来唱和了,这本来是个交流,也是个礼数,光说不练那哪成呢!现在两人已经坦诚相见,意气已经被双方搁置到了一边,暗自较量的意味就淡了,惺惺相惜的味道更浓,彼此珍惜起相聚的时光。老郑吩咐老婆,今天挡驾,不再接待其他外客。
老郑打开保险箱,在最上一层,取出三个锦盒来,说道:兄台,今天事先不知您驾到,能给您看看的就这三件,一般的俗物也就不污您的眼了。日后空了,请再光临,我提前准备玩意儿请您上手!打开来看,一件是金代白玉凤穿凌霄花带饰,一件是宋代白玉仙人骑凤大带板,一件是唐辽白玉行龙笔架。老郑的这个题破得讲究了,对方以中古见长,他就以中古回应,这是一个敬客之道。对方以风为重器,他则拿出两件凤来,对方有圆雕动物,他也以圆雕答对。
高个子推开跟前的茶杯,看一件激动一阵,看第二件的时候,就已经手微微颤抖了,他看了一遍再看一遍,说:郑老师!这第一件风穿凌霄花带饰,虽然罕见,但是同类器物十多年前在大拍上是曾经露过面的,那件做工似比您这件还更精细圆整一些。这第二件却是个出谱的孤品了!故宫有一件仙人骑凤镶嵌件,而这件却是带板,中古带板里从未见过这一题材!您这件尺寸阔大,背后四组象鼻孔中,犹有当年的银丝残留在里面,这么一说也是有千年的历史了。他放下带板,双手捧着玉龙端详,像是喃喃自语: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模样的玉龙啊,从来也没见过这样的玉龙啊!这座圆头独角的行龙,白玉质地已经完全泛黄,所谓的“千年白玉转秋葵”了,这个龙纹造型确实没有同类馆藏玉器资料可供参考,只在东北某辽代贵族墓中出土过一对纯金缧丝龙可以与之对比。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