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那个年代,原生态的故乡(3)
中庸故乡
父亲回忆,坟地里被砍倒的松柏卧着,两人各在一边互相看不见,直径近两米,树在有年轮,无言也雄辩。现在政府对传统村落识别管理中有一个“还原度”指标,认定一个地方历史年代,要看能有多少程度能还原。你的唐塔炸了,宋庙平了,石碑砸了,古树砍了,口说一千五百年,佐证没了,不能还原了。
无论是千载的建设美化,还是遭数十年摧残,故乡物理属性的广袤大地,沉默无语,逆来顺受,期待未来。故乡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文属性。人文属性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的生存劳作表现与气质。
故乡没有出过狠人,略显中庸。父亲说起这些往事却格外生动。
中国近代史里,发生在两个地方的事件曾经编入中学课本: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和北京郊区率众杀洋人女英雄冯婉贞事迹,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熠熠生辉。
冯婉贞故事发生地距故乡区区半日路程,北京城内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山西杀洋传教士,天津烧洋教堂,山东闹起义和团,围绕着故乡接连爆发重大事件,空气中弥漫着揭竿而起的炙热温度,可以发泄不满又便于打砸抢的机会送到门口,可故乡人依然没有响应,村里没有义和团大小师兄,人们按老规矩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若处子,安之若素。
我的爷爷算是村中体面人物之一,清末秀才,民国初年曾任县自治局长,后来他无意官场隐居村中,变身一介拿着文明棍走路的乡绅,村人尊称“大先生”。
1937 年夏初,过着祥和舒适日子的爷爷从每日村边不断的驼队看到商机,决意重出江湖做生意。他联系好昔日之关系,要烧木炭往北京卖。
爷爷走进本县山区,和农民签订了烧炭合同,预支定金,砍树烧炭,有的农家连柿子树也砍了。
爷爷靠旧时名声开路生意进展顺利,预计入冬前驼队送炭进城不会有任何问题,人们夸他“宝刀不老”,赚钱眼见已成定局。
7 月7 日下午,爷爷与全村人一起听到了卢沟桥方向传来的炮声,爷爷的木炭生意也被日本鬼子的大炮轰乱了。爷爷几进几出北京,合作者已作鸟兽散。那时的混乱与绝望情景不是今天的人能想象到的。
爷爷只好紧急进山,他以纵横清末至民初的阅历体会向炭农细说了“卢沟桥事变”,讲明它已经和将要给北京给中国带来如何的灾难。他看到了那么多由期望变成绝望的人,爷爷先是宣布木炭谁烧归谁,炭农的其他损失,容他考虑好后作答。
半个月后,爷爷提着“文明棍”出门,他的人格和诚信支撑着他作出卖地的痛苦决定。他卖了很多地,带着掌作的,即长工头儿携款进山,给因他而砍树烧炭,特别是砍了自家果树的人们,支付了他们满意的补偿。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