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那个年代,原生态的故乡(4)
中庸故乡
在那个陷入战火的乱世,爷爷的行为成了不可思议的稀罕事,他的诚信人品进入民谣被儿童传唱,描绘为又好又傻的人。好名声是破财换来的浮名,家道中落却是实在的改变。失败的木炭生意和固守诚信的赔款行为,使爷爷继承的经几代人努力百年积累的富户,瞬间变成中等人家。
1950 年,土地改革运动在故乡如火如荼,我们家被定为“中农”。
父亲喜欢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爷爷给父亲取名“守信”,爷爷的秉性传给父亲,他一生为人正派守信,谈古论今爱讲“良心”二字,不献媚拍马,任劳任怨,自重自信,恪守与人为善处世,从不拒绝帮助人,甚至以德报怨,一辈子洁身自好,口无脏字,靠学识和善良赢得学生尊重。父亲那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历史风云洗礼,他当过村子青年抗日先锋会主任,故乡由根据地变为敌占区前被保送去延安,他半路生病返回,他曾是广西省政府任命的第一个县级教育科长,抗战后读高中时全班集体加入过国民党,这些印记让他经历坎坷,但秉性不改,“文革”也没有人能从人品人格上污蔑他。父亲要求孩子不说谎,戒自私,待人以诚,说话算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一种怀念需要用真情来延续,需要用时间来淘金,父亲晚年病重卧床,家里来了三个他45 年前调离开政府教育科到学校当老师后教的第一届学生,他们在他床前落泪,让我深受触动。面对父亲,我感到随着父亲衰老,家风渐渐褪色。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初期,故乡属于吕正操将军任司令员的晋察冀边区的边缘地带。有一年八路军向村子征兵,村子用买兵的办法完成任务,15 亩好地换一个兵,有六家的六个年轻人投身八路军。
六个兵中有一个胜利迈过1949 年,其他五人在战场上牺牲了。后来,他高升军政委、省军级正职,故乡史上官阶最高者。
中国农民素有集腋成裘式的发家传统,故乡人守业之传奇,放在举国上下视野里绝不逊色。
父亲感慨过,春夏秋冬四季,村里起得最早的人,是村里首富、家产最大的地主。
最大地主家有六百亩田产,还有拒马河滩大片的山里红果树。他冬天光板穿棉袄,没有衬衣,全年光腚睡觉。夏天的衣服没有衣领,他的名言是:“费那条布干啥?省了吧。”
大地主天色朦胧就背着粪筐在村边的路上转悠了,捡狗屎,捡骆驼粪。拾满一筐粪倒在自家地头,才回家吃早饭。
春末夏初,进北京的骆驼开始换毛,扛过冬天的厚毛渐渐脱落,浮在身上一块一块松松的。大地主身上除了粪筐又多了一条麻袋,他手里拿着自制的铁丝钩子,在路上追着骆驼队,钩那些将要脱落的驼毛往袋子里装,忙得不亦乐乎。他把骆驼毛用柴火灰水泡过,洗净晒干,全家棉衣棉裤絮的棉花少,骆驼毛多,褥子则全是骆驼毛,省下点买棉花钱。当时无人认为骆驼毛是好东西,他这做派连村里穷人家都讥笑到牙酸,无人学他。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