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洛河边的渡船(13)
啄命图
从前的乡间最热闹莫过于阴历年,过年最热闹莫过于荡秋千。那年,语文老师也只不过八九岁。村场上,搭了三架秋千。初一上午,乡亲们秋千比赛。有一人单荡的,有两人对蹬的,还有一个人立在秋千板上,一个人坐在板上,由立着的人带蹬的。忽然,乡亲们“轰”起来——热闹的场面开始了。三架秋千板上,各站一人,同时有人送开秋千板,看谁迅速“蹬平顶”。
第一架和第三架是个壮汉子,中间一架是个八九岁的男娃娃,只听裁判一声“开始”,三个人弯腰蹬腿悠来荡去,上下飞舞。随着速度和力量的增加,越飞越快,越蹬越高,秋千绳吱吱呀呀的,随时像要断裂似的。三架秋千板不相上下,很快,人与秋千平顶了……
“蹬平顶了,平顶了……”
欢呼声未满,忽然,那个八九岁的娃娃用力过猛,“咯嘣”一声,裤腰带断了,大裤裆的裤子一下子褪到脚脖,光光的屁股暴露无遗。
现场一下子热闹起来,年轻人拍着手看笑话,大姑娘家两手捂住眼,上年纪的老人捏着一把汗。
秋千架上的娃娃忘记了一切,松开秋千绳,两手赶紧去捂小肚子下边那一片。乡亲们惊骇失色!
男孩儿掉了下来。
秋千架对面,是个馒头状的麦秸垛,光屁股的男娃娃恰恰落在麦秸垛上,又从麦秸垛上滚下来。小脑袋重重摔在麦秸垛旁边的石磙上。
“这孩子,小小年纪,脸皮嫩薄,要脸不要命了。”
乡亲们从惊慌中醒悟过来,埋怨的,惊叹的,惋惜的,赞赏的,人们从各自的角度,给男娃娃做出了人格鉴定。
这个男娃娃就是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走上讲台,课本放在黑板前土坯垒起来的讲台上。讲了十来分钟,老师额头上冒了汗。腿也软绵绵的,来回移动几步,手都得扶着黑板。粗粗的汗道子,顺着两颊往下淌,眼睛不断看教室后墙上的挂钟。
学生们看出来了,老师病了,他本可以像其他老师,作业一布置,一走了之。但他没有这样做,只见他两只手支在讲台上,腰弯着,艰难地喘着气,一句接一句,清晰地传授着。门外传来一阵风,像有人重重推了一把语文老师,他再也支撑不住,顺着讲桌慢慢滑倒在讲台上。
我吓得“哇”的一声哭起来。顿时,教室里哭声一片:
“老师,老师!”
“老师,您怎么啦?”
“老师,老师,您醒醒啊!”
七
状元坟上的玉米棵翻完了,俺家灶火里堆满了因沤放时间过长而成了霉绿色的玉米棒子。
六姑说,这是队里的粮食,虽说咱捡回来了,可不能被窝里放屁——独吞,一户送一份。再说,爹那年造的罪,没少给家里挣骂名,如今呢,趁此机会也该赎赎罪。
都没说啥,一家人达成了空前的共识。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