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红门(21)
红门
老明皱着眉头,乜斜了李斌一眼,“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面料。哪一个我都舍不得呀!”说完,老明拿起电话,一字一板地说:“朱老板,五个颜色我全部扣死。你抓紧时间加工,我这就给你汇二百万过去。剩下的十天之内,一分不差全部打给你。”老明再有钱,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三百万的布料款。怎么办?老明让李斌清点库存,能批的一律降价二十元,但有一个条件,拿货不能少于一百条。批得不好的,去五爱市场找几个大户,一次性都“跳”给他们。
我跟老明建议,剩下的钱能不能缓一缓,下个月再打给朱老板不迟,也不算违约,毕竟面料加工成裤子是需要大量时间的,跳楼太可惜。李斌不屑地哼了哼鼻子,“那还是老明吗?这些年老明欠过谁的钱?老明在广州之所以人人竖大拇指,就是因为老明的仗义。只有他们欠老明的钱,没有老明欠他们钱的道理。”
老明坐得身体笔直,目不斜视地看着前方,抿一口茶,吸一口烟。显然,他对李斌的话是认可的、满意的。
没几天,老明订的货回来了,是空运。一车车,一包包,源源不断地拉进他的库房,之后,房门紧闭。李斌在门口负责把门,只有想拿货的熟人才能从后门进入,搞得神神秘秘的。但看货的人多,真正拿货的少,大多是转一圈儿就出来了。从大家议论的话里,我听出来,裤子的质量、风格没的说,就是嫌价位太高。拿货的基本是开时装店的。时装店是新生事物,同一种裤子,时装店卖的比一般档口贵一倍甚至两三倍。但他们走的量太小,相对于老明的货杯水车薪。我把拿货人的意见反馈给老明,老明说:“嫌贵?明天我就涨价。”“对,不惯他们臭毛病。”李斌在一旁添油加醋。
老明沿用之前的套路,从批发价一百五开始,每天涨五块钱,一路涨到了二百。许多观望的人非但没有屈从找老明商议价格,反倒去他库房看货的人越来越少,转而拿了别人家面料差一些但价格低很多的货。那时候,丰城这座全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已经急速衰退,大中型企业纷纷裁员、倒闭,好一点儿的也是勉强发得出工资。丰城的消费能力可想而知,当然,整个东三省都好不到哪儿去。
库房堆得满满的,他睡觉的房间也堆满了,走廊、过道也是,房门都要推不开了。老明问我怎么办?我说,跳吧,这么大的货量,挺不起呀。再说了,时间也不等人。李斌叼着烟,一声不吭。又挺了两天,老明实在扛不住了,让小玲挨个打电话,把老顾客招呼到一块儿,请大家去大连海鲜城吃饭。饭桌上,老明一次性把价格降回到一百五,还是没人接茬儿。一百二?一百一?老明急了,一百,不能再低了。当晚,一车车的货,从老明的库房里拉出来,奔向汽运站。这次降价虽然丢了些老明的面子,但他还是有钱赚的,一条裤子“看”个二三十块钱不成问题。问题的难点是,他的这批货订得量太大了,一时半会儿根本消化不掉。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