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塞外明月(11)
瓜州月
出租车司机打来电话,说他在宾馆泊车场等着,并特别强调让我不要着急。
今天要去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它们是瓜州文化的灵魂,是我心中向往已久的人文圣地,怎能不急切呢?
出租车在两旁植有毛白杨和格桑花的柏油路上奔驰着。太阳透过枝丫,喷薄着温暖的光芒。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缘,距敦煌市区不远,也就半小时的车程。
这里已是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双脚一踏进这片净土,立即就能感受到一派佛国世界的尊严和宏大。我的思绪,随着缓慢的脚步开始游走……
从西晋王朝的内乱纷争,到五朝十六国的烽烟四起,瓜州因其地域偏远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
在大约一个半世纪时间里,中原大批人口为避战乱而西逃于此,使得往昔人烟稀少的地面热闹繁华起来。当然,这其中不乏大量的文人、墨客和僧人。他们对于命运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为这方地域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气象。
西晋时,月氏人竺法护来到瓜州敦煌布道讲经,被尊称为“敦煌菩萨”。自此,敦煌地区开始流行佛教。可以得知,佛教在这一带的盛行,明显晚于中原地区。
而最早在敦煌看到佛光的,是五朝十六国前秦时代一个名叫乐尊(僔)的云游僧人。五胡乱华时的前秦,是陇右氐族统一北方建立的封建政权。这一政权,虽然享国只有四十五个年头,但在历史上留下了“关陇清晏,百姓丰乐”的良好社会生态。沙门乐尊(僔),就是前秦建元二年(366 年)来到这里的。那是一个日落黄昏时刻,乐尊(僔)执着锡杖,面前是巍峨绵长的鸣沙山。这时候,只见东缘岩壁上金光闪耀,“状有千佛”。如此异象,让这位沙门喜不自胜,于是就在此处较为坚硬的岩壁上“架空凿险,造窟一龛”,视为心中的圣所。之后,又有法良禅师依圣窟之侧再凿一龛。由是,便有了敦煌“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的说法。
公元399 年,从后秦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走来三位僧人。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沙门法显,史籍记载,他是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他所处的年代,中原战火不息,人民饱受疾苦。但,也正是这一局面,促使佛教不断发展和壮大。因为,对于战争而言,清规戒律的佛寺是相对安全的避难场所。何况,自后秦立国之始就尤为尊崇浮屠教。然而,看似繁荣的佛教现象,却由于缺乏规范性“戒律经典”,导致诸多僧尼不守清规,甚至出现污秽佛经行为。为了维护佛教真义,矫正佛界流弊,六十五岁的法显便与沙门慧景、道整一同前往“西天”取经。只是,后来慧景中途亡故、道整“乐居印度”,让人感到有些不如人意。尽管如此,法显都没有放弃取经返国的坚定信念,等他历尽艰辛独自归国时,已是八十岁的老僧了。十五年的苦难磨砺,他不仅取到了心中所愿的诸多佛经,而且还把“西天”三十余国的所见所闻,详细地写在了《佛国记》中。应当说,当他途经敦煌准备出塞西行的那一刻,是沙门乐尊(僔)和法良禅师雕刻在鸣沙山岩壁上的佛像,给了他勇往直前的“正法”信念和动力。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我们不能忽略了他。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