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塞外明月(9)
瓜州月
此刻,太阳落向大河的时候,月亮已经升起。西边天空,给人一种脉脉的倦意,而东边的天空,则呈现着一种幽蓝,在越来越光明的月亮沐浴下,透着一种悠悠的深邃和神秘。
追溯汉武帝两次出兵塞外,打击匈奴、打开河西走廊、打通“丝绸之路”的历史,让人不能不叹服他的深谋远虑和雄韬伟略。就当时边疆塞外实际而言,与匈奴一样对西汉存在威胁的,还有一个强悍部族——羌戎。这一部族,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生活习性属于高原游牧族。而匈奴族,属于草原游牧。这两个游牧族常常联手,对汉朝虎视眈眈。汉武帝当然知道他们建立军事联盟对自己带来的灾难和后果,因而在打击匈奴时,同样对羌戎施加了军事压力,逼迫其向西迁移。西汉时,称羌戎和匈奴为“羌胡”。如果说汉武帝出兵河西有一个具体的军事行动计划,那么这个计划就是“隔绝羌胡”。正是北匈奴的远走、南匈奴的降汉和羌戎的西迁,使得河西走廊成为真空地带,这才有了“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开端,才有了西汉“纤细如蛛丝,灿烂若云霞,色泽之鲜艳可爱赛过野花”,被西域人视为“神品”的丝绸,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穿过塔里木盆地,越过帕米尔高原,穿行西域诸国,再往西经过中亚和西亚到达欧洲的地中海。
汉武帝“隔绝羌胡”后,一部分羌人附居于塞内,称为“东羌”,与汉民族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西汉还专门设置了“护羌校尉”,对其实施有效管理。1953年,考古人员在发掘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一处古城遗址时,发现了一枚刻有“汉归义羌长”铜印,说明西汉当时对羌人管理建有妥善有力的行政机制。
而西迁的那部分羌人,则建立了以河湟谷地(位在今青海境内)为中心的游牧根据地,汉人称其为“西羌”。也就是这个西羌,由于种族颇多和游牧特点,后来散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和甘肃地区,在东汉末年发展强大并与凉州豪强勾结,导致玉门关、阳关通往西域的道路严重受阻。
东汉进入汉灵帝、汉少帝时期,王朝繁盛气象已成过去。黄巾起义,党锢之祸,外戚干政,宦官擅权,尤其是“刺史”改“州牧”后,地方割据形成气候,中央集权一落千丈。
中平四年(187 年),陇右羌戎劫持凉州从事韩遂,并推其为首领发动起义。义军杀死凉州刺史耿鄙后,以诛宦官之名联合周边马腾,聚兵十万进攻三辅(京兆、冯翊、扶风)。次年,义军攻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汉灵帝急命凉州政府军前来解围。这时候凉州政府军的首领,是出身陇右岷县(今甘肃岷县)的地方豪强董卓。董卓因与皇甫嵩大败韩遂和马腾,受到汉灵帝封赏,但董卓不能得到汉灵帝信任,这是由于他出身羌戎和汉族杂居之地,以及地方豪强家庭的原因。他的军队,是一支以凉州人为主、兼杂羌戎和汉人的混合体。因而,汉灵帝只以虚职来稳住他。后来董卓野心膨胀、骄横乖张,都说明汉灵帝对他的顾虑和提防并非多余。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