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塞外明月(13)
瓜州月
高耸绵延的石窟,就像一个恢宏的画屏遮住了它背后的隐秘。我不能放弃寻觅月亮的渴望,努力使自己与石窟拉开些距离。哦,看到了!它就在鸣沙山上。只是,山的高度挡住了仰望它的姿容。它就是这样神秘,用自己的光芒同太阳一起把鸣沙山照得通体鲜丽明亮。
真叹服北魏执政者骨子里那种对佛教的崇尚!
如果没有他们精神上的虔诚信仰,中华文明则会缺少多少绚丽和迷人的色彩?而敦煌莫高窟,就是见证他们创造不朽传奇的神圣所在。
无论东阳王元荣,还是建平公于义,在中、西“要塞”的瓜州地域,不仅保证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安定和畅通,而且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与丝绸之路所传输的欧亚文化予以兼容并包,使“繁盛而宏大”的敦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理和文化称谓。
我驻足于北魏开凿的石窟前,望着太阳投射进去的光照,隐约间看到工匠艺人攀援在岩壁云梯上忙碌的身影。他们手握铁锤和锐錾,在凹凸不平的岩石上奋力开凿着。那錾头闪耀的火花,分明就是佛的光芒,就是艺术的光芒,就是文化的光芒。
一阵阵的“叮叮当当”声响,又像是佛祖法相诞生的庄严乐奏……
八
就佛教的传播方式而言,南北朝时已全面由正法时代走向像法时代。北魏莫高窟造像,就是有力的见证。
鲜卑拓跋人开凿的每一个石窟,基本都是王公贵族“明心见性”的“功德”。他们默默许下心中的宏愿,虔诚期望无量佛祖能够佑其一生。当然,这只是布施功德者的小境界。往大说,他们哪一个不希望所处的世代江山永固、天下安宁呢?所谓“佛法无边”“功德无量”,他们都崇拜自己精神信仰的最大力量。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那一尊尊经过千锤万凿的佛像,无不映射着鲜卑拓跋人内心深处的光芒。他们雕刻着佛,参礼着佛,顿悟着佛,希望那佛就是他自己。他们殷切的愿望,就是能够在“净土极乐世界”里逍遥自在生活,然后平安轮回成真正的自我,生生不息。
但是,这是理想中的佛国,其境界的虚无与缥缈,都是无边无际的一种幻梦。它的美好来自人们精神世界的想象、追求和向往。148 年后,随着北魏的分裂,深刻在鲜卑拓跋人精神上的“美好”宣告终结。紧接着,经过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近五十年的更迭过渡,又一个新王朝创造了大一统局面,这个王朝就是隋朝。
虽然属于鲜卑拓跋人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他们创造的佛国世界得到了完好保存。不仅如此,后来的历朝列代还做到了很好地继承、延续和发展。就这一点,回望历史的鲜卑拓跋人应该感到欣慰。最起码,这些千年不变的佛像和它的微笑,能告诉世人他们曾经的辉煌始终没有湮灭。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