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孤臣泪,双泪眼

2022-09-11 20:08:03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孤臣泪,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李鸿章《绝命诗》 一 虽说已经立冬,但从气候学意义上说,江淮大地仍是深秋。 树叶已经彻底枯黄了,是金属一般的颜色。办公楼

孤臣泪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李鸿章《绝命诗》

虽说已经立冬,但从气候学意义上说,江淮大地仍是深秋。

树叶已经彻底枯黄了,是金属一般的颜色。办公楼前的芜湖路上,落叶如阳光一样斑斓,入秋以后,很有几分情调。早在三十年前,这条路就以法国梧桐而著名,几经改造,这座城市几乎所有的行道树都换成了香樟树,唯有这条路上的法国梧桐,被保留下来了。其实,这种植物学上被称为“悬铃木”的落叶大乔木,并非产自法国,和中国的梧桐也不是一科一属。然而它阔大清晰的“叶掌裂”,是多么斑斓美丽啊,尤其是在秋意深浓的时候。

只是近在咫尺的包公祠,越发肃飒了。

“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北宋名臣包拯的专祠,“孝肃”是他的谥号。古人重“谥”,有些“身后名”的意思。游人渐渐多了起来,即便不是反腐倡廉,中国老百姓也一直有很深的“清官情结”,这些年因为贪官的层出不穷,更助长了民间的“包公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合肥的“包公祠”是李鸿章所主持重建的,是的,很少有人知道。

在人们的印象中,贪官李鸿章和清官包拯,相差实在是太远了。

李鸿章的贪腐,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一联为证,这里的“合肥”是指李鸿章,他是安徽合肥人;“常熟”则是指时任户部尚書的翁同龢,他祖籍江苏常熟。从明朝以来,就有人以“富贵威武贫贱”六字分缀六部:户富、吏贵、刑威、兵武、礼贫、工贱。吏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中组部,专管干部的提拔与调配,居六部之首;户部职掌国家财政,户部尚书每月的“饭食银子”即月工资,高达一千多两,而总督一月的俸禄仅一百二十两;工部因为整天和修园子修陵的工匠打交道,身份也随之变得“低贱”;礼部则因为只负责一些祀神祭天、大婚大丧的礼仪,基本上没什么油水可捞。李鸿章当时的身份是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翁同龢当时的身份是户部尚书,国家财政部长,把他俩拿来做成一个贪腐的“绝对”,朝廷还有什么希望?而包公一生铁面无私,克勤克俭,据说他告老还乡时,坚决不受朝廷的“金帛”之赏,宋仁宗因此钦赐护城河一段,供他颐养天年。这也是“包河”一名的由来。随着包公戏、包公小说的风靡于世,包公的“清官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他死后凡他做过官的地方:开封、端州、池州、天长,都相继建起了包公祠,但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者,还是他家乡合肥的这一座。

历史上合肥的包公祠屡建屡废,最后一次是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但北宋以降,合肥人就以包公为骄傲,合肥怎么可以没有包公祠呢?于是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银2800两,亲自主持了包公祠的重建,除增建东西两院外,一切规制如旧。那是李鸿章阔别家乡近二十年后的第一次还乡,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还乡,又二十一年后,他的棺柩运回合肥老家安葬。据说包公祠落成之日,李鸿章兴致极高,他特为焚香净手,题写了匾额,准备择日悬挂,不料正中的位置早已被他老兄,时任湖广总督的李翰章捷足先登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包公祠正堂上“色正芒寒”四个大字,就是出自李翰章之手。不好和他争,当然也不能和他争,但李鸿章又不愿屈居一隅,于是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请名工镌刻上石后,立于后院。这块碑文,现在被移到了享堂正殿的左侧。李鸿章出仕四十年,世人多有诟病,尤其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后,更是被人目为汉奸,而他如此热衷于包公祠的重建与题书,不是很有些意味深长吗?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