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孤臣泪,双泪眼(12)
孤臣泪
那一晚在船上,李鸿章一定站了很久很久,隔岸遥望春帆楼的灯火,他也一定彻夜难眠。
在举国一片骂声中,只有梁启超说了一句公道话:当此之际,即使有苏秦、张仪的辩才也没有用,就是没有李鸿章,日本也会和中国签下这个条约。
也不知李鸿章,听没听说过这句话?
他去世后的第二年,淮系的重要人物,他的学生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教育,来到了春帆楼上。进去后他一眼就看出,李鸿章当年谈判坐的木凳,比日本人的矮半截。他不由得悲从中来。陪同的日本友人请他题字,他提笔写下了“伤心之地”四个大字,他后来的《马关》诗,也有“舟人哪识伤心地,为指前程是马关”句,可知马关签约对整个淮系集团,伤害有多大。
四
一样是天津码头,一样是春寒料峭,李鸿章的心情却大不相同了。
这是1896年3月10日,七十四岁的李鸿章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李经方和李经述,从天津启程,开始了他周游列国八万里的外交航程。
一年前的3月14日,他也是从这里登船,去往日本的马关。不堪回首啊,那蚀骨锥心一般的屈辱。他面颊上的枪伤隐隐作痛,子弹硬硬的,仍然嵌在骨缝中。他想就让它永远待在这里吧,也许这样,能够减轻一点儿自身的悔恨和痛苦。
虽然被剥夺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务,投闲在了贤良寺,但朝廷办外交仍然离不开自己,这让李鸿章的心里,稍稍有些平复。1896年5月26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朝廷决定借庆贺之名,派他前往俄国商谈联俄抗日事宜,而外间盛传,李鸿章上船时,带了一口楠木棺材。当他到达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采访他,提出想看看这口随行的棺木时,李鸿章微笑道:你看老夫,像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吗?
真假莫辨,都是江湖传言。
但李鸿章确实长于辞令,刚一涉足外交,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外交才干。那是1870年,那一年的春天,天津接连发生迷拐幼童的事件,到了六月间,愤怒的天津百姓涌进法国教堂,打死了两名神甫和十名修女,砸了法国使馆。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天津教案”。清政府十万火急,派曾国藩前去处理,临行前曾国藩写下遗嘱,为示赴死之心,也是抬了一口棺材。结果非但没有办好交涉,反被朝野骂作“卖国贼”,狼狈而返。
曾国藩那样的正人君子,怎么去和洋人纠缠?
李鸿章则不然,和外国人打交道,他才不会像他老师那样道貌岸然。接手“天津教案”后,他一边拖延时间,避免冲突,一边请英国公使威妥玛做中间人,加以斡旋。事情解决得很好,八面玲珑的李鸿章,一跃而为外交奇才。也就是从这时起,与洋人有关的一切难题,都由李鸿章出面办理,以致形成了日后对外交涉中,外国人只知有李鸿章,不知有清政府的局面。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