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孤臣泪,双泪眼(4)
孤臣泪
然而这又怎么样呢?
收割后的土地一望无际,合肥东乡的李氏墓园,没在浓浓的秋意里,仿佛盛大的铺张。死后葬在夏小郢,是李鸿章生前的遗愿,他自言一生敬重包拯,希望死后能够陪伴在他左右。这一愿望,曲折地流露出他潜藏于心的“清官”情结,以及因丧权辱国而遭世人诟病的现实痛苦。民间关于夏小郢,有所谓“一里葬三公”的夸饰,说是在方圆一华里范围内,有三个大人物在此安葬:一是宋代“包孝肃公”包拯,二是明代朱元璋手下的“蔡国公”张得胜,最后一位就是晚清的“文忠公”李鸿章。包公墓后来迁到了包河,蔡国公墓今已不存,唯有李鸿章墓在地方政府的主持下,近年来大规模维修复建,重现屋宇连绵、宏阔浩大的气象。2002年11月,一座高达十三米,被誉为庐州第一牌坊的巨型雕花石坊,在李鸿章享堂前落成,四柱冲天式牌坊正中,镌刻着“钧衡笃祜”四个大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对他的亲笔褒奖。
这也是江淮间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新建石坊,暗示了一个时代的风向。
二
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进入合肥西乡的“三山”一带。
所谓“三山”,是指大潜山、紫蓬山和周公山,为淮军的发迹地。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岁在辛酉,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出奔热河,最后病死在了避暑山庄,随后,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在一片混乱和动荡中,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打下了无锡和苏州,接着又进军松江与上海。被困上海的江苏士绅,开出诱人的条件,请求曾国藩出兵,而其时曾国藩手中只有两万多湘军,又正在部署围攻南京的战役,如何顾得过来?李鸿章于是得奉曾国藩之命,回家乡组建一支新军,准备进军沪上。
这也是“淮军”的由来,历史就这样选择了李鸿章。他晚年对自己的一生,做过这样的概括:少年科甲,中年戎马,晚年洋务。淮军入沪是他“中年戎马”的人生转折点,由此,他将步入一个广阔的政治舞台。
烈日下三山连绵,草木繁茂,一些百年前的淮军圩堡,隐约其间。咸丰初年,洪杨起,天下乱,各地士绅纷纷结伙建砦,以求自保,其时,张树声、张叔珊兄弟筑堡于周公山下,刘铭传筑堡于大潜山下,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筑堡于紫蓬山下,在与太平军的拉锯战中十分凶悍。回乡办团练的李鸿章,直接把目光投向这几支民团武装,而几乎同时,他也收到了张树声的一封信,表达了真心投靠,以博功名的意愿。
这真是一拍即合,合肥西乡的团练,很快就归到了李鸿章的名下。湘淮勇营制度,是继八旗、绿营之后晚清一代新军制,其最大的特点,是“兵为将有”。这表明军队对于将领,具有绝对的“私属性”,也因此刘铭传的队伍称“铭字营”,潘鼎新的队伍称“鼎字营”,张树声的队伍称“树字营”,吴长庆的队伍称“庆字营”,也称“庆军”。淮军组建之初,以亲族、乡邻、师生、同年、世谊等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为纽带,集团内部带有强烈的封建性。而这些最初招募的淮勇,后来都发展成为淮军的骨干,最终构成了淮系的将领体系。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