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孤臣泪,双泪眼(6)

2022-09-11 20:08:03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孤臣泪,充当劝降中间人的英国人戈登得到消息,认为是大英帝国的耻辱,提着一把手枪到处找李鸿章,仓皇之下,李鸿章躲到了城外的一只小船上。他后来用八万

孤臣泪

充当“劝降”中间人的英国人戈登得到消息,认为是大英帝国的耻辱,提着一把手枪到处找李鸿章,仓皇之下,李鸿章躲到了城外的一只小船上。他后来用八万两白银,解决了戈登问题,“常胜军”最后的遣散,则花白银十九万两。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戈登此后和李鸿章成了“过命”兄弟,1880年伊犁事件,清政府请他来华调停时,他甚至到天津劝说李鸿章拥军自立!

李鸿章一生,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善于以金钱玉帛解决纷繁复杂的矛盾。《清史稿》上说他“时以诙笑解纷难”,又说他“不为小廉曲谨”,“好以利禄驱众”,都是很中肯的批评。随着太平天国的彻底覆灭,湘军和淮军的去留,成了摆在清王朝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李鸿章敏感地意识到,裁湘留淮,是壮大自己势力的一个绝好时机,千年不遇。因此,当曾国藩剿捻一年半,无功而返时,野心勃勃的李鸿章就接替了他的剿捻大臣。这是块烫手的山芋,但李鸿章不嫌烫。同治七年(1868)六月,淮军围歼捻军于山东荏平县南镇,绰号“小阎王”,智勇双全的捻军领袖张宗禹走投无路,纵身跳入滔滔大河。他的死,标志着历时18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彻底落下了帷幕。

此一战,李鸿章得赏“太子太保”衔,并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入京陛见,赐紫禁城骑马。

四十六岁,李鸿章位极人臣,出将入相。

此时那些跟随李鸿章从合肥西乡出发,“血战百城”的淮军将领,也都成了气候,他们纷纷衣锦还乡,在一个叫作“六家畈”的地方大兴土木。六家畈的“六”字,读如“陆”字,和“六安”的“六”字发音同。“六”的本意,为吴氏二世祖吴再三夫妇生“六子”而迁居巢湖,“畈”指“田土”。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一大批吴姓子弟追随李鸿章进入淮军,剿捻成功后便抱团结伙,建造了这一大片齐山飞檐,青砖灰瓦的“淮军别墅”。但经百多年洪水战乱,曾经绵延上百栋,耸列几千间的淮军别墅群,早已荡然无存,仅剩下原湖滨中学校址、现镇政府南侧和养正小学西侧三大片保存较为完好,总计不过百间左右。

没能找到淮军名将吴长庆的老宅,后来才知道,他是庐江南乡人,并不出自六家畈吴氏。说吴长庆有人可能不大知道,要说他的儿子吴保初。清朝末年,浙江提督吴长庆之子吴保初,湖广总督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康,并称“清末四公子”。都是“官二代”,都是诗酒风流,谭嗣同就不用说了,陈三立是著名学者陈寅恪之父。还有一个大人物和吴长庆关系深大,就是袁世凯。他是随吴长庆渡江入朝,在“庆字营”起家的,没有吴长庆,哪有后来的袁某人?不同的是,吴长庆持身清正、家风谨严,支持变法、同情革命,孙辈中吴炎世、吴弱男、吴亚男三兄妹,是最早的同盟会会员,而袁世凯却臭名昭著。但不知为什么,李鸿章不怎么喜欢吴长庆,吴长庆在山东筹办防务时,受到的最大掣肘,就是来自李鸿章。淮军将领中,清廉自爱如吴长庆者凤毛麟角,因此即便是在朝鲜迅速地平息了“壬午兵变”,他也最终没能“位至封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