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孤臣泪,双泪眼(14)
孤臣泪
梁鼎芬是“同光”年间,粵中大儒陈兰甫的学生,科名很早,光绪六年(1880),二十二岁时就点了翰林。梁鼎芬生得头大身矬,须眉如戟,相貌粗鲁;娶妻龚氏,却亭亭玉立,美而能诗。龚小姐的舅舅,是做《十朝东华录》的王先谦,也是名重一时的大儒,所以,梁鼎芬才子佳人,春风得意,眼高于顶。
当时官场,尤重同乡和同年,南书房翰林李文田,是梁鼎芬的同乡前辈,彼此走得很近。而李文田会看相,许多人都相信他能断人生死。这一年,他为梁鼎芬排八字,算出他二十七岁必死。梁鼎芬一听大起恐慌,请教李文田如何化解?却说方法只有一个:遭遇奇祸。恰逢中法交涉破裂,清议抨击李鸿章卖国,梁鼎芬就拿李鸿章做题目,上折说他“六可杀”。果然落了个充军的罪名,但他也因这个折子,名震天下。
李鸿章曾有言:“局外论事易,局内处事难”,疆臣和词臣的分野,看出来了吧?而实际上,除了放弃越南这一藩属国外,《中法新约》是晚清政府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对外战争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没有赔款、没有割地的条约。但面对汹汹清议,李鸿章百口莫辩。更可怕的是,慈禧太后也开始对他不信任了。对清流和清议,李鸿章一向并不在意,一帮书蠹虫,还能翻了天啊?他怕的是慈禧太后,但也只能耐下心来等待,而不久机会就来了。北京有一座蚕池口教堂,靠近中南海,是康熙年间法国人所建,因为高高耸立,俯视宫廷内苑,成为慈禧太后一大心病。很多人出面,都没能把这座教堂请走。《中法新约》签订后,李鸿章进京陛见,慈禧太后当面交代,希望他能把这件事情办好。
李鸿章当然不会像前头那些人那样愚蠢,而是将与自己交好的德国人德璀琳找来,通过他和北京著名法国传教士樊国梁暗通款曲。李鸿章许愿说,如果能够说服教堂迁走,他会出面建议樊国梁担任罗马教廷驻华公使。还有这样的好事?樊国梁大喜过望。谁知他跑到罗马一打听,教皇根本就没有任命他的意思,樊国梁深感受骗了。受了骗的樊国梁一边在罗马大骂李鸿章,一边在教皇面前捣乱,而李鸿章是何等样人?何等样手段?他立即让德璀琳,给这姓樊的法国人一点儿颜色看看。德璀琳就亲自出面,威胁樊国梁说,你如果还想在中国混饭吃,就不要开罪李中堂。
经过来来回回一年多的折腾,事情终于办成了。法国教会答应于除夕前,将蚕池口教堂迁往西什库,并且允诺新建教堂的高度,比原先降低三丈。慈禧太后大为满意,李鸿章于是得以重回清政府外交舞台。
所以,私心里,李鸿章认为清廷的外交,少了他还是玩不转。此次出使八国,他把第一站定在了俄国,因为两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沙俄一直以来,对中国就抱有野心,历史上曾割去我国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来对老毛子,李鸿章是一直存有戒心的,但在《马关条约》签订当天,俄国突然从半路上杀出来,联合法、德两国,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给清政府,把李鸿章彻底弄晕了。他就是从这时起,决心实行“亲俄抗日”的外交策略。而李鸿章不知道的是,参与“还辽”的三国各怀鬼胎,俄国要遏制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法国要联俄制德,德国则想在中国建立一个海军基地。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