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孤臣泪,双泪眼(20)
孤臣泪
闻听此言,李鸿章双泪长流,“双目炯炯不瞑”。
他的双眼,是周馥给他抹上的。慈禧太后和满朝的文武大臣,此时远在“回銮”的路上,唯一留京的庆亲王奕劻,有事只会推给李鸿章。已经入冬了,树木落尽了叶子,西跨院里一片哀凉。自1861年26岁人李幕,周馥与李鸿章同道同怀,相知相惜,“风雨龙门四十年”,创办北洋海军、武备学堂、天津电报局、开平煤矿……是洋务运动后期实际的操盘手。李鴻章逝世后,周馥有“吐握余风久不传,穷途何意得公怜。偏裨骥尾三千士,风雨龙门四十年”的悼怀诗,沉痛慨切。他是安徽东至人,为官期间曾数度还乡,死后也叶落归根,葬于家乡的云雾坑。皖南地区,“坑”多为村名。今年春上我途经东至,在周氏后人的陪同下,参观了“东至周氏家风文化馆”,东至周氏从周馥起“六世书香”,百年间子孙鲜有宵小者,家风勤谨坦荡。周馥是淮系大员中,少有的谨饬廉正之人。世人多拿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做比较,是因为李氏的操守,实在不能和他老师比,就是比张之洞,也差了很多。张之洞死前,敢对子孙坦言:“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李鸿章就不敢说这个话了。“宰相合肥天下瘦”,在晚清,李鸿章的“贪腐”天下皆知,他能说什么呢?
七
传说李鸿章灯尽油干之际,曾挣扎着口占一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这就是坊间流传甚广的李鸿章《绝笔诗》,或称《临终诗》。但李鸿章以事功著于世,并不以诗文名,据2007年出版的《李鸿章全集》,李氏留下的大量文字中,为数最多的是函电和奏稿。《李鸿章全集》计38卷2800万字,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李鸿章著作汇编。李氏“少年科甲”,幼时起即致力于经学课业,具有丰厚的诗词修养;入仕授“翰林院编修”,为天子文学侍臣。他漫长的一生,留下了诸如《二十自序》《入都》《舟夜苦雨》《晚江即事》《游鹿洞归途感赋》《夜听四弟吹笛》《万年道中寄镜蓉琼芝二女并示静芳侄女》《鞋山阻风》等诗篇,或意气风发,或苍凉沉郁,也还不失风雅。但这首《绝笔诗》,是他写的吗?李鸿章死于公元1901年11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午时,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日夜陪侍的李经述曾手书《澹园日记》十一册,记录了那一个多月里,在老父身边的亲见亲历。日记遗稿目前由李氏后人保存,尚未公之于世,暂不知道其中是否记载有李鸿章的“临终诗”,但在李国杰后来为其高祖、祖父和父亲合编的《合肥李氏三世遗集》中,这首诗也并未见收录。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国内诸多权威专家参与编纂的《李鸿章全集》中,也没有收入这首诗。不但《全集》正文不予收录,连置诸卷末的“备考”也未有提及,这就很值得怀疑了。它是在李鸿章去世近60年后,才首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而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出处,为高拜石的《南湖录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