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孤臣泪,双泪眼(17)

2022-09-11 20:08:03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孤臣泪,而现在,现在他被剥夺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务,身上还保留着一个文华殿大学士的虚名。1996年冬,我第一次走进北京的金鱼胡同,是上午的十点来

孤臣泪

而现在,现在他被剥夺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务,身上还保留着一个文华殿大学士的虚名。1996年冬,我第一次走进北京的金鱼胡同,是上午的十点来钟,没有太阳,风很硬,干冷干冷。院子里几株老树枯枝疏挂,头顶是广袤无垠的冬的阴云。据那里的老住户王老先生介绍,当年李鸿章就住在贤良寺的西跨院,而这座小院是李鸿章私人出资建造的,他生前只要进京,都在这里落脚。

这很让我吃惊,李鸿章为什么不像他老兄李翰章那样,在北京西单北大街西侧,单独置办一处大宅子呢?

在晚清,贤良寺的名气很大,因为临近皇宫,出入方便,很多外省地方大员,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等,进京后多寄居于此。但没有一个人像李鸿章这样,把贤良寺当成了自己的家,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一住就是四十多年。

究竟是什么让李鸿章对这里如此留恋?

我去的时候,面阔五间,绿琉璃瓦歇山顶的“贤良寺”正殿,早已不复存在了,据王老先生讲,早在民国时期,配殿就附设了民众小学。解放初期,贤良寺里还有很多僧人,但不久就被遣散,这里成了校尉小学的校舍。有昔年的气息在身边缭绕,感慨万千。我们在小学校的牌子前拍了一张合影,镜头里,北京深冬的街巷,呈现出单调的铅灰色。

闲居贤良寺的日子,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闲散的岁月。“早间六七钟起,稍进餐点,即检阅公事,或随意看《通鉴》数页,临王《圣教》一纸。”这是吴永记录下的李鸿章的日常生活。吴永是曾国藩的孙女婿,此时正在李幕,“以通家子弟”的身份,“晨夕”在李鸿章的左右。自然是门庭冷落车马稀,门生故旧都不大上门了。即便是散步,也只是在廊下,往复数十次,从这头走到那头。等到跟班大喊一声“够了!”便停下来,返回屋内“暝坐”。这是一个老人的晚景,孤独,凄凉,落寞。曾经的辉煌与喧嚣,都已经远去了,只剩下一个人“枯坐院中”,或是“暝坐椅上”,有时夜深人静,他会长时间地在院落深处徘徊,想着自己一生名节都毁在了马关,不由得就潸然泪下了。

拼命做官的李鸿章,值不值得?

马关之后,整个“淮系”分崩离析,维新派迅速取代了洋务派,站在了历史的前台。关于他和维新派的关系,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一定很对立,错!在互联网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李鸿章得知“强学会”成立,主动捐银三千两要求人会,却因甲午战败声名狼藉,遭到拒绝。但实际的情形是,多年的洋务实践,使李鸿章对维新变法,本能地持一种同情的态度,他曾私下里对人表示:“康有为吾不如也”,因为废科举、兴学堂,“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竞能之,吾深愧焉。”得知有人要暗杀康有为,他悄悄派人前去,叮囑康有为要“养壮士,住深室,简出游以避之”;康有为奉命出京,他甚至“遣人慰行”,给以保护。据新近出版的《北京安徽会馆志稿》,康有为所创办的《万国公报》,以及他和梁启超等人发起成立的强学会,都设在北京后孙公园胡同的“安徽会馆”内,如果没有李鸿章的默许,这是不可能的。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