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孤臣泪,双泪眼(3)

2022-09-11 20:08:03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孤臣泪,墓地遭掘后,享堂变成合肥钢厂的一部分,墓室位置竖着合肥钢厂的大烟囱。那三进仓房,也是因为做了钢厂的仓库,才得以完整保存。早年,在李氏墓园

孤臣泪

墓地遭掘后,享堂变成合肥钢厂的一部分,墓室位置竖着合肥钢厂的大烟囱。那三进仓房,也是因为做了钢厂的仓库,才得以完整保存。早年,在李氏墓园的周边,有大片大片的护坟田,仓房主要是用来储藏糧食,维持享堂的修葺和日常开支。李鸿章发迹之后,李氏六兄弟在家乡大规模购置土地,据曾经的李府管事唐凌辉言,最鼎盛时期,李氏家族有田产257万亩。李氏采取“万亩建仓”的办法管理土地,仅在合肥、芜湖、肥西、无为、六安、霍山、庐江、舒城等地建立的“李氏仓房”,就多达四十八处。2015年夏,我在巢湖周边县区做环湖民俗的田野考察,在庐江县的同大圩,意外寻访到了两处“李府仓房”。同大圩土地肥沃,盛产稻米,被认为是巢湖西南最大的“圩仓”。旧时一般田地,都是“跟斗田”,即一亩地出产150斤左右的稻米,而同大圩的一亩地,能收200多斤。这在那时,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产量了。当年李鸿章办团练,来到同大圩,看到良田万顷,稻浪如金,于是将地名“黄道”改为“黄稻”,以符合同大圩“圩仓”的美称。太平军与清军的“三河之战”,主战场就在同大圩,而双方交战的目的,也是为了争夺“圩仓”,以保障粮饷。同大圩一带“米谷禀聚,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镇上的二龙街“水陆通衢,万商云集”,民国时有米行130多家,砻坊近百家,大米日上市量三四万斤,最高时多达30多万斤,故有“装不完的二龙”之说。

李府在二龙街的两座仓房,原名“李氏圩仓”,后来嫌“圩仓”口气太大,这才改成了“仓房”。我还曾偶然路过肥东县梁宇店的“北兆仓”,据传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的产业,原为五进青砖大瓦房,硬山式顶砖木结构,每进十一间。但也和许糟坊仓、葛洲湾仓、磨店仓等等李氏仓房一样,都是狐兔出没,荒草残阳。合肥东乡的佃户盛传,李鸿章名下的田产,在东乡约为50万亩,占当地田亩的三分之二,每年可收租5万石;而瀚章和蕴章兄弟,更是合肥东乡的大地主。容闳因此在他《西学东渐记》中,指李鸿章“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很是气愤。容闳是中国的“留学之父”,也是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他得以先后选派四批共120名幼童,远赴美国留学。

在享堂的陈列柜里,有一份《分家合同》,据说由李经迈之子李国超保管,美国学者苑书义(福尔索姆)曾在李国超处亲见原件,征得主人的同意,将它收入自己的专著。李鸿章育有三子:经方、经述、经迈,长子经方是从六房李昭庆过继,经述、经迈是亲生。《合同》的第五条规定,李鸿章在合肥县、巢县、六安州、霍山县的田产,以及在庐州府、巢县、柘皂村、六安州及霍山县的房产,均为李鸿章祭田及恒产,永不分割、抵押或出售,其“岁入”除用于祭祀和庐州府城祠堂的修护外,所余部分用于扩置房地产,由李国杰经管。李国杰是李经述的长子,李鸿章的长孙。李鸿章去世后,李经述忧伤过度,百日之内也撒手西去,李鸿章的“一等肃毅侯”爵位,即由李国杰袭承。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