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河洛谣》(10)
河洛谣
赵匡胤这才顾得上去打量苟仙儿:他仙风道骨,器宇不凡。恰似隐居在山乡僻壤的乱世隐士、乡野高人。他上身穿粗布蓝衫,下身着黑色裤子,腰里挽个带子,看上去精干,洒脱,不似一般的庄稼人。
苟仙儿看到赵匡胤盯着自己,“天眼”一展,心中惊诧不已,此人额头一股亮黄之气隐隐升腾,暗说,此人绝非等闲之辈,连忙屈身一躬,深深一揖,自我介绍道:“贱姓苟,叫我老苟不好听,大伙叫我苟仙儿,您也一样叫吧。”
赵匡胤双手一抱,施了个礼:“谢谢苟大叔提醒。”赵匡胤知道,尽管自己会个三拳两脚,一旦动起手来,收拾“铁钩担”小菜一碟,但是,“铁钩担”毕竟是当地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得罪了他,等于得罪了大家,众怒难犯,万万不可。
“铁钩担”走了过来,冷冷地对赵匡胤说:“怎么,不愿意把这驴给我?”
赵匡胤已经平静下来,微微一笑,抱拳施礼:“壮士,您先骑上这驴试试,若是感觉舒服,我就送给您!”说罢,把手里的缰绳递了过去。
有这等好事?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啊。“铁钩担”感到惊奇,说:“此话当真?说话算数?”
赵匡胤不卑不亢说道:“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
“铁钩担”不再言语,一个箭步跳到玉龙驹背上,没等他发出奔跑的命令,玉龙驹仰头嘶鸣一声,一尥蹶子,一下子就把“铁钩担”撂了出去。只听“扑通”一声,“铁钩担”结结实实摔了个狗啃泥,鼻青脸肿,嘴角缓缓渗出血来。他咧着嘴,不住地呻吟起来。
等到众人把“铁钩担”搀扶起来,要去找赵匡胤讨说法时,赵匡胤和他的玉龙驹已经不见了踪影。
黄河北岸的百姓则不关心眼前的好戏,看着“铁钩担”用蛮力“争”来的地,一个个两眼圆睁,似要喷出火来。
云游河洛地不幸染重疾
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当时也就是六七岁,正是小耍孩儿的年龄,却整天躲在家里跟着母亲杜氏学习,满口子曰诗云;不读书的时候,坐在那里规规矩矩的,安静得像个小姑娘。赵匡胤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性格,不好读书,喜欢耍刀弄枪。赵匡胤自小受父亲的影响,每逢父亲校阅军伍、操练行阵的时候,赵匡胤必定前往观看,且喜出入营中,开硬弓,骑烈马,习以为常,乐此不疲。赵弘殷爱子心切,也不禁止他。父亲外出征战,赵匡胤就自己在家琢磨、练习。用他母亲的话说,一二十岁该当爹的人了,还像个没长大的孩子。
赵匡胤有了玉龙驹后,家里就更拴不住他了,整天骑着玉龙驹四处游逛。当然,他也不敢远去,去的最多的就是巩县,一来近,放个屁的工夫就能跑个来回;二来,巩县好玩儿的地方多,浮戏山,龙窝沟(今巩义康店),河洛汇流,希玄寺(清代改为石窟寺至今),霍山(北宋时改称青龙山),古驼岭(即邙岭),等等;三来,也是更重要的,希玄寺的住持一凡大师,两人不但谈得来,能说到一块儿,一凡大师还会些拳脚,可以陪他训练。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