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河洛谣》(4)
河洛谣
赵匡胤在家里实在无聊,看书看不进去,练拳提不起精神。这天,母亲和姐姐都在厨房忙活,他就去厨房寻乐子,下雨天打孩子,实在是没事找事。姐姐毫不客气,拿起擀面杖就撵他:“男子汉大丈夫,没事来灶厨间干啥?这里也是你待的地方?没出息!”姐姐的生气是有来由的,二十多了还没嫁出去。不是因为她长得不够漂亮,是因为家里没钱,给她置办不了嫁妆,她才一直没有嫁出去。当时的官宦之家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凡是族里男子娶亲,彩礼都要按20贯的标准去送;凡是族里女子出嫁,嫁妆都要按30贯的标准去置。当时一贯就是1000文铜钱,大米市价是50文一石,一石相当于今天65升,装米大约100斤。按购买力来换算的话,一贯大致相当于今天的4000元,30贯即12万元。到了宋时,彩礼更重。宋徽宗初年,苏辙女儿出嫁,为了给女儿筹办嫁妆,苏辙特地卖了他在河南新乡县购置的一块好地,从中拿出“九千四百缗”来,让女儿带进了婆家。“九千四百缗”就是9400贯,虽说这时候已经是北宋后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但是一贯的购买力也相当于现在300块钱,那么9400贯相当于现在的282万元,可以想见,是个天文数字。苏辙在日记里说,他这是“破家嫁女”。换言之,为了给女儿办嫁妆,他差点儿倾家荡产。苏辙是有钱人,平民百姓肯定不会像他那样拿出二三百万来给女儿办嫁妆,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家庭置不起嫁妆,不得不让女儿一直待字闺中。南宋初年,四川华成县做普查时,县令侯可发现他的治下竟然就有几百个未婚的老姑娘。这帮老姑娘之所以嫁不出去,大多不是因为长得丑,而是因为“巴人娶妇,必责财于女氏”,女方父母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置办嫁妆。
当时看到姐姐虎着脸,玩真格的,又有母亲护着,好汉不吃眼前亏,赵匡胤只好溜之大吉跑出门外。城外的热闹并没驱散他心中的苦闷和无聊,姐姐说的没错,他已经整整十九岁了,该是一个男子汉扬名立万、展示抱负的黄金时期,却像个妇孺守在家里,他不甘心,实在是不甘心。可是,不甘心又有什么办法?父亲赵弘殷征战未归,消息不通,家中全是妇孺,不能尽忠就得尽孝,母亲、姐姐、弟弟,自己身为长子不能撒手不管。
街头上,赵匡胤漫无目的地溜达着。东瞅瞅西看看,溜达到了街西,只见牲口市场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的,比牲口还要多。牲口市场就是做牲口交易的,有牛、有骡子、有马、有驴,也有羊、猪、鸡子等家禽家畜。往常赵匡胤没少随父亲来这里,给军营挑选马匹。时间久了,赵匡胤也能根据牲口的牙口、毛色、蹄子等分辨牲口的好赖,有时也當当经纪人(即中间人,给买卖双方说和,达成交易后,根据约定收取一定的报酬)。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