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河洛谣》(46)
河洛谣
赵匡胤击掌应曰:“妙,妙,妙!”
众文武更加茫然。
赵匡胤朗声道:“乡导者,向导也。行军野战,无向导,大军如聋子瞎子,进退不知,何言打胜仗?”
众文武愈发茫然。
话音稍顿,赵匡胤又道:“打仗需重用乡导,治国焉能无有乡导乎?!”随即,朝苟仙儿一拱手,对众文武道:“此人乃寡人治国之乡导也。”
一席话如平地惊雷,直惊得赵普汗颜,直惊得慕容延钊、高怀德脸红,直惊得苟仙儿受宠若惊,直惊得一班文武心服口服,心里连连叹道:“皇上就是皇上,不服不中。”
于是,一班人簇拥着赵匡胤朝苟家走去。
赵匡胤呢,打算趁机了解一下民情,看看老百姓对他的评价,看看他们还有什么愿望。不了解民情,乃是当政者之大忌,赵匡胤深知这一点。
喜鹊叫喳喳贵人来到家
“文武院”赵匡胤还是渔娘给他治病那次来过一次,当时头昏目眩,未有细看,今日一见,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正是春天,柿树、葡萄,包括院边的枣树,似乎都还没发芽。赵匡胤上院下院瞅了几眼,他似乎闻到了渔娘的气息,感觉她就在哪问窑洞里面藏着,只是害羞不愿见他罢了。
慕容延钊、高怀德和赵普是第一次来,感到很新奇。苟仙儿发现他们这里瞧瞧,那里看看,已经注意到渔娘的窑门紧闭,心里有点儿不安,一旦渔娘被发现,这可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啊。他忙跟在后边没话寻话地岔开了话题:“一般老百姓挖个窑洞也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有的需要几辈人才能完成。老百姓修庄子,只有利用农闲、雨天挖土运土,起早贪黑地干活儿;饭前饭后地挤时问,能担一担是一担,肩上的皮脱了一回又一回,双手上的茧子磨起一层又一层;常常是老少不得闲;这一辈人完不成,下辈人接着干。挖窑洞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在我们这里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窑洞。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
“老人家,这上下两层窑洞有讲究吗?”高怀德问道。
苟仙儿说:“这个院落叫文武院,上面是文院,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下院叫武院,实际上是厨房、仓库,有时间了就在院子里练两趟拳脚,锻炼一下身体。”
这次,走得近,赵匡胤看清了,每孔窑洞的门脸两侧都有石刻的对联。
下院从左至右依次是:
忙农忙桑天天不离耧梨锄耙杈
盼种盼收年年勤研二十四节气
半通药理偏方羞进药王庙
一点为民之心苦学药理书
心怀嵩邙善交嵩邙东西
胸有河洛友遍河洛南北
上院从右至左依次是:
日防旱涝祈上天风调雨顺
夜警盗匪愿人间河晏海清
古驼岭望真龙出洛跃黄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