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河洛谣》(65)
河洛谣
还有,崇德寺一和尚谋反,派高怀德带兵平乱。没想到,高怀德兵败投降。王审琦、张琼率兵征讨,最终平定了叛乱。
短短十多年,平定周边割据政权,终于还老百姓一个安定的日子。
说书人这样编派他,那么赵苟仙儿该怎么议论他呢?想到这里,赵匡胤离开了说书摊儿,沿着洛河岸边的小路往东走,到亡B山头那儿从北边折返向西,即顺着黄河南岸的官道西行。
重游古驼岭英雄泪沾巾
晴空一碧万顷,天很高,很蓝。有微风轻拂,夹杂着成熟玉米的馨香,令人神爽。黄河北岸是一望无垠的玉米田,在风的吹拂下,形成一种缓而长的波纹,好像是一条绿色的河流。黄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不时看到鱼儿跃出水面。秋天是打鱼的时节,河里捕鱼的渔船有很多,独独不见那艘熟悉的梭子船。还有数艘货船在顺风而下或是逆流而上,此处虽然地势舒缓,但河水形成一个大大的旋涡,倒使往来船只行走迟缓。俗话说船工不行哑巴船。从近处的船上传来船工们抑扬顿挫的黄河号子。侧耳细听,一条船上唱的是:
远观南山一庙堂,
姑嫂二人去降香。
嫂嫂降香求儿女,
小姑降香求商郎。
再过三天不降香,
夹起包袱走他娘……
旁边一条船上的船工们不服气似的,也起劲儿地叫着号子:
太阳出来一盆花,
照在东京帝王家。
正宫娘娘搀太子,
满朝文武戴金花。
……
这些黄河号子抑扬顿挫,时而猛烈,时而委婉,让人听了身心舒畅,好似喝了二两小酒一般。
码头原来叫黄河码头,也叫“古驼码头”。码头那儿,数不清的木船、筏子排列得密密麻麻。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不少赤裸着上身的纤夫弓着身,肩背粗大的绳索,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艰难地行走着。虽然行走缓慢,船还是慢慢靠岸了。十几只船停靠在岸边,搬运工上下穿梭,有的在卸,有的在装,背着,扛着,抬着,挑着,汗珠子一滴滴滚落下来,或遁入尘土,或汇入黄河。往船上装的都是当地的土产品,有木材、竹席、麻布、药材、高粱、大豆、小麦、玉米、兔毛、羊皮等;从船上卸的是食盐、布匹、白糖、蜡烛、煤油、瓷器等。马蹄哒哒,驼铃声声,运货的队伍从码头延伸到紧邻码头的官道上。
官道上,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走近了一瞧,这些人都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嘈杂喧嚷,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官道中间,有用多头骡子拉货物的“太平车”,有用驴拉的“平头车”,有两人把驾、两人帮扶的独轮“串车”,有平盘两轮的“浪子车”,有只有车盘无车轮的“痴车”。当然,还有或骡子或驴子的“驮子”,用皮革或竹子做成像方匾那样的竹篓子,在牲口的背两边搭着;有的运的是粮食,则是布袋装着。官道两边都是货栈,有车家炭、张家酒店、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薛家羊肉铺、陆家包子铺、梁家珠子铺、牛家当铺、王家羹店、孙好手馒头,等等,也有露天的铺位,卖剪子卖刀,卖针头线脑儿,卖磨刀石,卖绸缎布匹的……一家挨一家。吆喝声,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前面就是一个卖梳子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他一手拿着梳子一边在那里比画,一边吆喝道:山外青山楼外楼,牛梳质量就是一流;牛筋梳质量就是顶呱呱,你要是懂货就把它带回家,回到家,你婆娘一定把你夸。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