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13)

2022-09-21 11:50:21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大河灯魂,那日,陈敬芝在众人盼星星盼月亮的期待中,来到位于淝水北岸的岔王村闪亮登场大舞其灯时,竟遭到家在南岸许嘴子村人的强抢硬夺。理由是,一条线早

大河灯魂

那日,陈敬芝在众人盼星星盼月亮的期待中,来到位于淝水北岸的岔王村闪亮登场大舞其灯时,竟遭到家在南岸许嘴子村人的强抢硬夺。理由是,“一条线”早就答应过许嘴子的人去演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兑现。愤怒的许嘴子人不干了,这才用“抢”此等霸王强上弓的下下之策。

晚上,正当陈敬芝在舞台上游龙走凤、羞扇遮面、巧步莲花舞时,台下观众的喊叫声与掌声如淝水的春潮般汹涌,突然有十几条彪形大汉,倏地从密密匝匝的观众中蹿上台去,须臾就将眼前这个花容月貌、俏肩酥骨的“天下第一兰花”生生放翻,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扛上肩去,竟在众人目瞪口呆之际将其活活夺走。等岔王村的人醒过神来,一路鸟铳砍刀,响器火把急急追至淝河岸边,陈敬芝与那帮强人,早已消失在黑夜的尽头,在水一方了。自然,没了“一条线”陈敬芝的灯班,失魂落魄,落花流水,只能由“鼓架子”守着个空台一通干号胡蹦,任凭锣跳响器一阵胡吹瞎敲,其情其景惨不忍睹……

事后,这两个一衣带水、互有娶嫁、鸡犬声相闻的原始村落竟大闹公堂,舌枪唇剑,拳脚相加,从此结仇。后来,民间又有传说:许嘴子的莽汉真是了得。月黑风高,夜阑人静,扛人至淝水河边,四野茫茫更无渡船,身后又是火把人吼,尾大不掉。于是,许嘴子的精壮后生,竟八人一组将号称“千里淮河一条线”的陈敬芝,稳稳放上肩膀,夜游春寒料峭的大河之水,强渡几百米宽的淝水湍急,硬是将这个花鼓灯的一代宗师,有惊无险地凫送到彼岸。至此,陈敬芝便像个众人的“活神仙”,竟被四乡八村,方圆百里的人既顶礼膜拜又争来抢去,一时间在淮河两岸桴鼓相应,好不热闹。

1945年,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陈敬芝到县城进行庆祝演出。届时街道上挤满了歌舞灯班和观众。晚上,陈敬芝等人先“踩街”(着装沿街表演),后为县常备自卫大队官兵演出。表演“游场”时,他运用了艺术上的绝活儿,形体上的“三道弯”和颤、颠、抖步法等动作。演唱时他舒展歌喉,润腔自如。看演出的官兵迷得如醉如痴,有个士兵竟忘记了站岗,遭长官处罚。

从抗战胜利到凤台解放这一阶段,陈敬芝曾携家迁居颍上县龚集,并从事经商活动。花鼓灯演出多在龚集一带农村集镇上进行,他很少在凤台露面。50年代初期,他曾因为被划为“工商业兼地主”而被排除艺人行列。在那时,陈敬芝也未忘掉文化艺术工作。他一边经商,一边和原凤台新华书店干部张岚一起整理“弦子灯”传统节目《送香茶》(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53年,因同样的“问题”,使他失去了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机会。5年后,重登文艺舞台表演花鼓灯歌舞的一天,终于让他盼来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