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22)
大河灯魂
1951年8月,宋廷香代表这个新生的剧种,参加在省会合肥召开的皖北戏曲研究会。他演唱的“清音调”,被工作人员高光照、朱禹、梅薇等人取名为“四句推子”。
由于眼睛残疾等问题,宋廷香50年代中调入商业部门。1986年间,年逾八十高龄的宋廷香与老玩友陈敬芝、詹乐亭,应安徽省民间舞蹈集成办公室的邀请,拍摄了他们的保留节目,花鼓灯歌舞的后场小戏《游春》。在这个节目里“戏里有舞、舞里有戏”,既能“闻”到花鼓灯的气息,又能看到推剧的雏形,为研究民间歌舞与戏曲的关系、探讨地方戏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它的艺术特色与规律,提供了珍贵材料。鉴于宋廷香在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民间舞蹈研究会发展他为会员。
詹志祖,号乐亭,1912年生于刘集乡山口村,自幼学花鼓灯,17岁时开始扮“兰花”,下场子。为了在社会创造影响,他与原凤台东北部地区著名的花鼓灯艺人刘传昌(艺名“盖三江”)“抵灯”抗衡取胜,故起艺名“盖九江”。他酷爱花鼓灯艺术,好玩好唱,他的花鼓灯表演技艺,受王贤、储洪玉、孑L斜子、胡从善、宋廷香的影响较深。
1937年起,詹乐亭加入了宋廷香、陈敬芝等人的花鼓灯班,经常在凤台、寿县、颍上、霍邱等地的农村集镇巡演。按照传统习惯,他们在花鼓灯歌舞之后加演“后场小戏”。詹乐亭在“后场小戏”《游春》中扮演小生(当时称“公子”)的王明高,在《拾棉花》中扮演大妈,在“推剧”《送香茶》中扮演张宝童,在《安安送米》中扮姜诗(皆“小生”行当)。他们灯班的演出,除锣鼓外增加了民间弦管伴奏,有情节的生活小戏,十分符合农村庄稼汉们的欣赏习惯。灯班每到一处,深得群众欢迎。随着上演的剧目逐步增多,他又扮演彩旦、老旦,与陈敬芝、宋廷香三人同时驰名风靡于颍上、寿县、风台一带。
1950年底,詹乐亭参与了“风台县地方戏大众剧团”(县推剧团前身)的建团筹备工作。在当时演员行当不齐,集体经济拮据的困难时期里,他与宋廷香、苏秀礼、李兆叶、朱冠江等带领十几个人一边坚持演出,一边坚持劳动生产,以副业收入补助演员的生活,使得“推剧”这个唯一的专业表演团体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1953年3月,詹乐亭作为安徽省代表团的一名成员,参加了华东区及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电影《民间歌舞》中扮演“领伞的”。会演期间,他曾多次应驻京的专业舞蹈团体邀请,前去传授花鼓灯舞蹈表演技艺。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加入了首都文艺大军的游行队伍,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检阅。会演结束后至1965年,詹乐亭一直在凤台推剧团担任演员工作。1976年,詹乐亭参加了家乡山口村组织的文艺宣传队。他充分运用花鼓灯歌舞艺术,编排了配合形势教育的活报剧——《打倒四人帮》。在剧中,他扮演姚文元一角,行走时,运用“矮子步”等技巧,把姚文元瞒上欺下的丑恶嘴脸表演得淋漓尽致,在刘集一带传为佳话。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