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27)

2022-09-21 11:50:21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大河灯魂,李兆叶自14岁时跟本庄李兆富(别名一条绳)学玩灯,一年之后就变得深沉且谋定而动了。生性聪颖的他平时不多言、不多语,多是听别人唱歌,看别人跳

大河灯魂

李兆叶自14岁时跟本庄李兆富(别名“一条绳”)学玩灯,一年之后就变得深沉且谋定而动了。生性聪颖的他平时不多言、不多语,多是听别人唱歌,看别人跳舞,一如既往地暗中留意揣摩和学习。时间长了,同班学玩灯的年轻人,李兆如(鼓架子)、李洪宣(大兰花)、李洪坤、李兆春、李洪本等,就根本追不上他了。操练几个月之后,他就“下场子”玩灯了。最初在本庄玩,后陆续到邻庄及毛集、刘集、肖庙、夏集、西成集、董刚、史集、曹集等地玩灯。他16岁开始出远门玩灯,先后到过双桥、窖口集、堰口集、石集、保义、隐贤集、众兴集等地。

李兆叶玩灯时扮演“兰花”,头上用撒包头(农村妇女的头巾)一围,上插球花(有时后边还安“架花”),上身着水红或水绿青年布大襟褂,下系插花缎裙子,这身打扮配上他匀称的身材,灵活优美的舞姿,当时令大姑娘、小媳妇们都自愧不如。

只要上了灯场,锣鼓家什一响,顿时他就精神十足,步法轻盈,动作敏捷,与平时生活中老实巴交的“猫春”判若两人。《小花场》是他经常表演的舞蹈,姿态表情富于美感,扇花、手巾花丰富多彩。他常用的扇花有单花、双花,以及很多说不出名字的单项动作。他舞灯有一个体会:只要玩的对手配合默契,乐队的锣鼓能敲到点上,他的动作就多,手巾花、扇子花就用不完。他的表演深受当地观众喜爱,桥口集的冯常春、保义集的常东升先后送给他两块“银牌”(特制的一种银质饰物,有链子可系胸前,下安有穗子和铃铛),三角寺的热心观众送给他两条裙子、一副“头面”(女人頭上饰物),以表达他们的敬慕之情。

李兆叶在玩灯的过程中,逐渐受陈敬芝等人影响,后改演“推剧”(当时还叫“清音”),常演的剧目有《白海棠割肝救母》《白玉楼讨饭》《安安送米》《贤媳孝公》《王林休妻》等。后又跟本族唱庐剧(旧称“倒七戏”)的五叔演《送香茶》,此剧让他传唱各地,使他名声大噪,妇孺皆知。

李兆叶嗓音高亢明亮,真假声结合得非常自然。在演唱“清音调”的过程中,他勤于钻研,广采众长,唱腔旋律丰富多变,虚字衬词顺其自然,他还能根据人物性格设计出多种性格化的唱腔。他所唱的“清音调”,每句前两小节大都能在高音区活动,自成一派,独具特色,在毛集一带,被人们誉为“猫春调”。从玩灯逐渐变成唱戏的过程中,李兆叶坚持在戏中运用花鼓灯艺术。他担任“花旦”上场时,仍手持扇子、手巾,上场、下场、上楼、下楼、观花走路、担水、划船等都用“游场”(叫“踩弦子”)。伴奏的打击乐器仍使用花鼓灯锣鼓,运用花鼓灯锣鼓曲牌。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