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15)
大河灯魂
在岳西,陈敬芝也十分注意观摩其他老艺人的示范教学,以便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在研究班上,他以李学洪的“波脚转身”为基础,發展成为“单跳转身”“双跳转身”,后又发展为“单双跳拧”。这期研究班结束时,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马力学代表全体学员,赠送陈敬芝铜牌一枚,以感谢陈老师的辛勤栽培,感谢他对继承发展花鼓灯事业所做的贡献。
从岳西返回之后,陈敬芝又应安徽省艺术学校的邀请,担任为期两年(1962-1964)的花鼓灯舞蹈教师。陈老师即兴表演了一段“游场”,他走动如同“燕子驶风”,轻快活泼;舞起来像“风摆杨柳”,轻盈妩媚。学生们想模仿陈老师的舞姿,但是,那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一闪即逝,拿着扇子却不知从何学起。一连几堂课,都是这样。陈老师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舞蹈科主任董振亚得知后,马上派来了青年教师高倩帮助他备课。
陈敬芝结合在岳西花鼓灯研究班时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表演,高倩一边询问一边记录,初步整理出适合中等艺术学校学生学习的扇花、手巾、步法、身段四类动作。每类动作又进行细分,形成单一动作。这些单项动作,陈敬芝都让助手高倩、桕发轫,按音乐图分解出来,有的还绘制成动作图。教学时,先把动作的生活来源给学生们进行介绍,然后一招一式,举手投足,按照动作图协调动作。学生们循序渐进,从扇子、手巾的集中拿法,到某种动作要领在哪儿;某身段上身需要旁侧还是右侧;是松胯、出胯,还是需要吸胯、收胯;某些动作是要梗、要僵,还是需要放松、要颤抖……都一一写成教案,边示范、边讲解。通过试教,效果比较明显。
两年中,学生程贤淑、孔焕春、王斐若、陆忠河、郭淑玲、滕莉莉、陈梅梅等几十名学生,都从陈老师那里得到真传,后逐步成长为国内外舞蹈界著名人士。通过教学实践,陈敬芝三十年来的花鼓灯表演技艺逐步系统化、规范化了,自己表演上的风格特点更鲜明突出了。省艺校教学的两年,是他花鼓灯事业上的一个飞跃,对继承发展凤台流派的花鼓灯表演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1978年6月9日,刚办完落实政策手续的陈敬芝,回到了阔别了几年的县文化馆。他摸了摸已经花白了的鬓角,心中无限感慨。他惋惜艺术青春白白流逝,深感在事业上自己贡献得太少了。他暗下决心,在自己有生之年多做工作,努力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在此之前,他还根据在“兴修水利”“实现大地园林化”活动中发生的事情为素材,调动了多种花鼓灯传统表现手段,如:三抢(即抢手巾、抢扇子、抢板凳)。“上盘鼓”中的造型技巧,运用生产工具(经过关化)代替女角手中几百年沿用的道具(手巾、扇子),运用“岔伞”替代生活真实中的树木,编排了三人舞《挣锹》,群舞《采种》。《挣锹》这个舞蹈在县、地、省三级专题会演中均获好评,1988年被淮南电视台摄制成电视艺术片。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