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26)
大河灯魂
2006年,花鼓灯艺术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再次燃起了已是耄耋之年的王考千那历尽沧桑,不改初心的花鼓灯激情。他不顾年老体弱多病,再次重整旗鼓,拉起了一支花鼓灯班,巡演于田间晒场、大街小巷、城镇乡村,有时竟能每天演出10场之多。2007年,王考千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2007年年底,王考千带着终身对花鼓灯艺术的忠诚与挚爱,无怨无悔地静静地离开了人间。就在他离开他心爱的花鼓灯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家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他带出的灯班,不久又荣获“中国鼓乡淮南市花鼓灯大赛”最高奖——“金花鼓奖”。
王考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更是一位对花鼓灯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有大贡献的民间艺术大家。
李兆叶,艺名“猫春”,1926年4月4日生于焦岗乡满台孜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家乡盛行花鼓灯歌舞,这个坐落在焦岗湖岸边不到二百人的小村庄,清宣统年间就有三班花鼓灯。当时,乡村中文化生活太贫乏,人们精神生活没有寄托,庄稼汉们对玩灯有着深厚的感情。李兆叶14岁时,就和本庄的李兆富学玩灯。他生性聪颖,悟性高,模仿力极强,想象力又非常丰富,经常能将白天下地干活儿时,看见天上飞过的鸟类鹰隼,村头野地干活儿的男女老少,年龄不一、形象迥异的大姑娘、小媳妇,甚至是庄里的牛羊骡马、猪驴鸡狗的动作形态,在小伙伴们面前学得惟妙惟肖,鲜活生动。他在暗中一边偷学花鼓灯时,一边下大功夫勤奋琢磨。久而久之,任何动作刚刚上手,他就比别人有模有样。一些与他同时起步的同龄孩子,在他面前总是相形见绌。
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细心揣摩,他便可以“下场子”玩灯了。当然,李兆叶日后在花鼓灯上杰出的艺术造诣,和他的三奶奶(李洪国母亲),这个方圆百里闻名的老灯主,随时的点拨和潜移默化,绝对是分不开的。起初,三奶奶嫌他精力太过旺盛,调皮捣蛋又有多动症,说他既不靠谱又是“吵家”(意思是他因玩灯吵得全家不得安宁)。但是,日子长了,三奶奶发现他的那些缺点,竟都是表象。李兆叶只要一下场玩灯,那平素里的毛毛躁躁、粗枝大叶竟在瞬间皆化为乌有,立马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双目炯炯,玉树临风,跟头把式,举手投足还有点高手的品相。三奶奶从此对他另眼相看,不仅暗中支着,更是常常点拨。有点儿什么好吃的,专为他悄悄留着。其实,三奶奶作为远近闻名的花鼓灯高人、民间艺术的资深练家、极具权威性的班主,自己就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性格刚烈直爽的“吵家”,强势霸道,既疾恶如仇又乐意承担班里的全部义务,古道热肠,常助人为乐,又爱多管闲事。主动为玩灯的端茶倒水,联系组织演出,调解邻里纠纷,说和婆媳关系,似已经成了她的责任和生活。李兆叶玩灯不到一年,三奶奶便一言九鼎,力排众议让他登台压轴舞灯。这在当时同道的眼里,不仅是坏了规矩,更是匪夷所思。从此,弱冠之年的李兆叶更加苦练不辍。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