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7)
大河灯魂
新中国成立后,冯国佩的艺术生涯及地位大大提高,且更加辉煌。1953年,他和其他艺人将花鼓灯舞进了中南海的怀仁堂。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开国领袖们,都看过他的花鼓灯。据冯国佩回忆:当年在怀仁堂演出,幕还没开,就坐了一半观众。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将一朵鲜花插在我头上后,把我拉到台角往台下一看,我立马傻眼了。只见在第一排就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全部到齐了。我当时激动得小腿肚子直哆嗦……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冯国佩每每忆起此事时,恍若昨日。他说:“新中国成立前,玩灯的都是光蛋猴,自娱自乐而已。想不到新中国成立后,光蛋猴竟成了艺术家,给开国的领袖们演出。我到北京去,中央歌舞团的专家同事,当着我的面就说‘第二个梅兰芳来了。”怀仁堂的晋京演出,使他结识了吴晓邦、梅兰芳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大师,见识了国家级的艺术高度,这不仅使他醍醐灌顶,也更加坚定了他对花鼓灯改革创新的信念与决心。
以舞者兼编导的身份进入花鼓灯专业艺术团,让冯国佩开始具体思考和尝试花鼓灯的创新和编排。他首先改变了表现旧时女性“三寸金莲”的传统,以及花鼓灯特有的“衬子”模式,可以说这次的改革,堪称大破大立。之前,馮国佩就是以步法踩得过人、“衬子”踏得精绝而得名“小金莲”,如果革了“衬子”的命,“小金莲”不是子虚乌有了吗?然,冯国佩却豪气干云,信心满满。他不拘一格,率先从西方芭蕾的基本步法和把位,带动身体向上伸,尽量打开四肢,并重新设计身体重心,摸索出“平足步”“双环步”“梗步”“筛子步”等全新步法,进而又吸收了戏曲的台步,压花场等步法,使自己原有的步法、动作、表现形式,获得全新的衬托、过渡和充实。不仅如此,他还吸收了朝鲜族舞蹈的疾如旋踵、脚步加速移动的诸多技巧,创造了他的招牌动作“野鸡溜子”,进而又改变了扇花、绢花的一些传统动作,使过去的陈招旧式,在与时俱进的舞动中,更具力量的形式美与顺畅自由的速度美。除此之外,他又将古典舞和戏曲中的“云手”“甩袖”等元素注入花鼓灯,使手、腕、肘、肩的变化,富有立体的层次,终成一种“流动过程中的雕塑感”。
为了适应现代舞台的表现力和时代感,他改编了《大花场》《小花场》《新春游》《扑蝴蝶》等大量传统的花鼓灯作品,还原创了《送郎参军》《接模范》《卖余粮》《柳岸情长》等作品。20世纪60年代,他与年轻一代的编导,共同创作了花鼓灯史上首部歌舞大剧《摸花轿》,这部曾轰动淮河两岸、江淮大地的花鼓灯大剧,不仅好评如潮,更是将冯国佩的艺术生涯推向了巅峰。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