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39)
大河灯魂
粉碎“四人帮”后,花鼓灯艺术也得到正名。1984年,针对花鼓灯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凤台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抢救花鼓灯,开办花鼓灯及推剧的艺术培训班。”同时,抽调一批花鼓灯和推剧专业人员和老艺人一起整理编写花鼓灯、推剧资料,为办班作好准备。同年,县文化局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意见,租用场地,在全县招收了32名学生,培养了一批花鼓灯新秀,为凤台花鼓灯后来的繁荣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988年,县文化局审时度势,决定将花鼓灯培训工作引向基层,扩大受众面,在先行试点基础上,进而在全县各乡镇全面铺开。大批花鼓灯工作者和老艺人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忍受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深入到乡镇村进行培训辅导,三年共培训学员近千人,为花鼓灯艺校的开办打下良好的生源基础。
1992年3月,县花鼓灯推剧艺术表演人才培训班挂牌成立。租用教室,练功房是自己用石棉瓦搭建的,只能挡点雨和太阳,在不能遮风的棚子里,把杆用竹竿代替,地毯用薄胶皮,条件十分简陋。
1992年9月15日,安徽省举办第二届花鼓灯会演,当时的县文化局领导,就想在这次会演中展示一下半年来的培训成果,在省内邀请了一位编导,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创作排练出了6个花鼓灯舞蹈节目。谁也没想到这6个节目全部获奖,而且其中几个节目还获得了省花鼓灯会演的一等奖。当时的文化局领导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花鼓灯培训班继续办下去。经过县文化局多方面的努力,当时的安徽省艺术学校,将风台花鼓灯培训班设为校外班,三年结业后发安徽省艺术学校的毕业证。自1992年学生进校至1995年毕业,当时出出进进的最多时竟有60人,最后毕业的也有39人。但这批花鼓灯新秀,他们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当时的凤台花鼓灯,虽在很多大型活动和比赛中引人注目,受到好评,但真正一下解决几十个孩子的工作问题和吃饭问题,除了政府,谁也没有这个能力。
1996年10月,凤台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艺术团组建初期,单位性质和级别没有明确,当时凤台县刚刚甩掉贫困县的帽子,还没有建煤矿,县财政非常困难,国家公务员工资有时都不能按时发放,所以,县财政也没有能力为一个新成立的演出团体拨款解决他们的工资问题。为了艺术团的生存发展,当时的文化局从自身挤出少量经费,同时,通过社会赞助和联系少量的演出挣点收人为演员发工资。尽管这样,每位演员每月也就150元到200元不等,部分演员嫌待遇低,便走向社会自谋生路去了。
1997年,县委决定将原县委招待所交给县文化局,以解决县艺校办学一直没有固定场所的问题。艺术团也从租用的民房中搬迁到县委招待所。当时艺术团只有一间办公用房,演员全部住在招待所外面几间破旧的瓦房里,有的五人一间,有的房间住得更多。这已经比租住民房的条件又好了一些。然而好景不长,因县委招待所(别名“望淮楼”)建于淮河岸边的一处高地,每年汛期都会影响泄洪,淮河水利委员会决定将县委招待所及周邊建筑全部拆除,以利泄洪。县艺校和艺术团又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局面和窘迫。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