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8)

2022-09-21 11:50:21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大河灯魂,冯国佩,一个赤贫农民的后代,一个草根艺术家,一个花鼓灯的光蛋猴,用尽一生的努力,燃脂继晷,最终脱颖而出,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为花鼓灯承前启

大河灯魂

冯国佩,一个赤贫农民的后代,一个草根艺术家,一个花鼓灯的“光蛋猴”,用尽一生的努力,燃脂继晷,最终脱颖而出,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为花鼓灯承前启后的领跑者,一位当之无愧并拥有“冯氏花鼓灯理论体系”的当代灯父。

在冯国佩老家的纪念馆里,至今还悬挂着一张冯派花鼓灯传承的谱系表,这更是一张血脉相承的族谱表。从这张表上一路读去,冯派灯班子的组织、结构、行当、成员虽只呈现了四代,但在将来的谱系表中,自然还会有五代、六代,甚至是七代和八代……因为,冯国佩的家乡冯嘴子村头,不仅依旧矗立着他所独创的冯氏“兰花”舞姿——“斜塔”的铜像,而且村里还有一支原生态的花鼓灯班子。这个班子虽是百年老班,名满方圆百里但他们没有工资,不吃皇粮……

2007年,冯国佩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级花鼓灯传承人”。

第三章 灯线

“千里淮河一条线”,说的就是陈敬芝。

陈孝功,号敬芝。1919年9月生于凤台县王集乡陈巷村,父亲陈志怀,母亲曹氏,祖籍河南省虞城县,是随家人逃荒到陈巷村落户的。陈敬芝兄弟姊妹八人(有两个弟弟早殇),弟兄中他排行老二。陈敬芝一生最大的喜好就是玩灯。三四十年代中,他是凤台花鼓灯承上启下的灯圣。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已炉火纯青,被安徽著名剧作家那沙称为“花鼓灯表演艺术的大师”,民间称其为“天下第一兰花”。

1932年大旱之后,凤台县的瘟疫流行,病尸如山,饿殍遍野,死人不计其数。当时,有一种传说,花鼓灯可以压瘟气。于是,陈巷村也和其他庄子一样“操”起花鼓灯来。这一时期,全县性的花鼓灯“热”,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迷恋,使孩童时的陈孝功也着了魔。灯班晚上演出,他总是挤在前面,一看就是半夜,把饥饿和寒冷都忘了个精光。到了白天,12岁的陈孝功同挎草筐的小伙伴们,在野地里、荒滩上学着大人们的架势,拿着自制的“八根柴”(白纸扇),也扭起了花鼓灯。

为了练习翻筋斗,他们把几个草筐垒在地里,一个接一个地从草筐上蹿来跃去。在草地头、干沟里练“靠顶”,也不知摔过多少跤。腿摔疼了,踝子骨摔肿了也全然不顾。陈孝功身体轻巧,在伙伴中动作最为敏捷。一个多月后,“虎跳”“过山”“扫堂”“站肩”等动作,他居然都能做了。盛夏,他们选择有陡坡的水塘,时而后翻入水,时而双人叠罗汉往下跳,像“童子拜观音”“懒老婆裹脚”等高难度技巧,也都是在池塘里练出来的。

当时,族人中有些人认为,玩花鼓灯的壮男扮女,伤风败俗,因而极力反对。联保主任陈金亭把陈孝功的父亲陈志怀找去连打带骂,逼他找回儿子不准他再学玩灯。父亲无奈地对孝功说:“你不能再去玩灯了,族人都不愿跟俺家一个姓了。”母亲却慢声细语地劝解:“那是几个小孩儿在一起闹着玩,人家喜欢看,那有什么?”母亲这话正对孝功的心思。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