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5)
大河灯魂
田振起前大半生一直生活在农村,灾荒、饥饿、贫穷像影子一样始终不离他左右。因为他性格倔强,对权贵从不拍马逢迎,对社会丑恶现象,往往采取玩世不恭的嘲弄态度。玩灯时,他常在嬉笑怒骂中就把自己的心情倾诉了出来。农闲时,他常提个瓜篮子走街串巷,活跃在茶棚、饭店,在说笑中抨击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他的“元宝篮子”(瓜篮子呈元宝形状)和他的“自由演说”,在桂集乡一带脍炙人口,相当吸引人。每当他瘦小的身影一出现,周围便像听书似的围满了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田振起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位置,政治上有了地位,艺术得到了政府及人民的重视。在困难时期,省文化部门一直对他采取保护措施,让他享受特需待遇。杰出的花鼓灯表演艺术家田振起,因患气管炎久治不愈,加之思念故土心切,1965年退休回到园艺村。1968年11月26日10时病故与大树田家。
第二章 灯父
冯国佩这个名字,对于整个花鼓灯史学界来说,如雷贯耳,是一位“灯父”。
冯国佩,生于1914年,卒于2012年。在民间,他以“小金莲”闻名淮河两岸,饮誉江淮大地。在中国学院派舞蹈史上,他是将民间自娱自乐的花鼓灯艺术搬上大舞台,并创编了一系列大型花鼓灯歌舞剧的重要推手和领军人物。他以自己独树一帜的理论,丰厚的实践成果,将花鼓灯艺术传播向世界,并在舞蹈教育史上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今天,活跃在花鼓灯领域的理论精英,一流的舞者与导师,大多都是他的门生故旧。
冯国佩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一个贫雇农之家,父母在地主家做工,膝下六个孩子,生活极度困苦艰难。冯国佩排行老三,自小随兄弟姐妹放牛、割草、种地。灾荒年景,他们就跟着父母外出讨饭流浪,是彻底的草根。但,从玩灯人的无师自通及家族渊源考证,他的“花鼓灯”悟性,家族的“艺术背景”绝对深厚显赫。冯氏一门,竟有四代灯艺的传人。其曾祖父、祖父、叔父等许多冯氏家族的人,不仅都是当地的玩灯高手,更是花鼓灯几个关键行当里的名家,兰花、伞把子、锣鼓佬、鼓架子中,均代有出类拔萃者,高手迭出更是屡见不鲜。他的二叔,扮“兰花”,以摄人魂魄、潇洒飘逸的舞步著称;他的三叔更是了得,一手锣鼓响器奏得惊泣鬼神,被人们誉为“会说话的锣鼓”。可见,冯氏一門,多出花鼓灯的人杰翘楚,是何等的出神入化,卓尔不群!
在这个家族中长大的冯国佩,与花鼓灯的缘分和宿命是由天注定,但冯氏家族却上下左右目不识丁。冯母便说:“叫老三读书识字去吧,别再玩灯了,今后,家里总得有一个会写字的人。”冯国佩就乖乖去学堂上学了,准备成为冯氏一门第一个识文断字的人。但自垂髫之年,就是个“灯痴”的冯国佩,上课走神,背书错乱,被先生叫起回课,他面壁而吟:“春季里雨打霜,我的锣鼓响叮当……”先生的戒尺,次次抽得他掌心血流如注,但他一面泪流不断,一面仍是歌不绝口。为此,三叔与冯母大吵一架之后,便结束了他的读书生涯。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