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50)
大河灯魂
李白月局长的急切和热情,让我隐隐约约地感到,花鼓灯在淮南市和风台地区,从市里最高领导层面,直到县里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甚至是除了文化局领导之外的各机关科室中,都有不少人在关注关心对花鼓灯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我与学农业出身,酷爱文学诗词、音乐和戏曲的李白月局长一见如故。
当晚,李局长特为我组织了由他编剧的花鼓灯舞剧《凤凰台》专场演出。甫一到场,我就被凤台县推剧剧场内那个年久失修,四壁黑黢黢,但千余座位却早被满坑满谷的观众占满而震惊。简直不可思议,这个破旧不堪的剧场内,竟连过道上都坐满了人。可见,号称“灯窝子”的风台县真不是浪得虚名啊!瞧那针扎不进,水泼不浸的架势,就是港台巨星来了也不过如此。但遗憾的是,号称花鼓灯舞剧的《凤凰台》,在我眼里,却只有歌舞与灯鼓片段,竟剧无故事,戏无人物,更让我对“舞剧”二字一头雾水。任何一个编剧都有常识,不管你是什么式样的艺术形式,一剧之窍在于:凤头、猪肚、豹尾,而失去了全剧主线人物的贯穿,矛盾冲突的环环相扣,中心事件的明确凸显,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等等元素,难以成剧……
尽管我对舞剧《凤凰台》大失所望,但台上那些年轻演员们精彩的艺术呈现,花鼓灯的特色与表征,仍让我欲罢不能,兴趣盎然。尤其是那一路从唐代西域的羯鼓,演进变化而来的花鼓灯的锣鼓响器,让我热血沸腾。我在那一瞬间里,真正碰触到了什么才是坊间老百姓口头禅中的“锣鼓声一响,脚底板就痒”的感受,真切意识到了花鼓灯作曲家口中常念叨的“半台锣鼓,半台灯”。可见,花鼓灯歌舞中的锣鼓响器,占有怎样的比例?是多么的重要?假如说舞灯人就是花鼓灯的灯魂,那么锣鼓响器与灯歌,就是花鼓灯的旋律和肢体,骨骼与大筋。然,花鼓灯若是失去了花鼓、大锣、唢呐、大镲、小铛、大鼓、小镲等响器组成的打击乐队的情绪刺激与伴奏,你还让玩灯人咋扭?兰花、鼓哥咋跳?故,玩灯人常说:“锣鼓给劲,舞得来神。锣鼓打蔫,脚底没劲。”
事實上,花鼓灯舞剧《凤凰台》开幕伊始,我这个从少年时代痴迷,中年时代关注,壮年时代渴望,海归后研究和书写花鼓灯灯魂的人,一下子就能从深层看懂编导的用心,以及他们运用了大量陈敬芝、王考千这些花鼓灯泰斗们所独创的那些经典节目的元素。
正是这次的演出观摩,加之我对花鼓灯音乐大量史料的细读,以及亲历了那些散落在凤台与蚌埠、怀远和颍上的民间灯艺绝活儿,才使我彻底地明白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的深刻含义。那是由一代又一代老艺人们从生活里、劳动中体验和细心观察得来的灵感与创造力,是对劳动中的割麦、采棉、撒种、插秧、放牧、打场、织布,对大自然里的白云舒卷、暴风骤雨、潺潺流水,对生活中驴叫马欢、猪拱骡趵、鸡飞狗跳等等,那一切原生态的生命感悟与艺术升华。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